首页 -> 2006年第8期

古诗鉴赏的复习策略

作者:陶盈香 刘欣爱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诗人化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烘托出了朋友间的无限深情。
  (11)用典。又称用事,指借典故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法。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李商隐《泪》)
  前一句用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一句用的是项羽垓下被围事。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用的是《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12)虚实。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大容量。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来反衬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显其静。
  (1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
  上句写京城中高官显赫、冠冕云集的车盖;下句写友人李白失意落魄、困顿独处的不幸,两者相比,益发显得京城繁华,无“其”容身之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当然,表现手法还不止这些,还有联想与想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三、修辞方式
  
  ①比喻。比喻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中,也称比兴。诗词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诗人把愁比喻为整条江水,而且是春江水,这就从长、深、广、多、无穷诸方面比况了愁绪。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②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行人折柳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作主。”
  柳枝任行人攀折,柳絮任燕子衔走,都由不得自己一句话,凤城的春天主宰不了大地的娇儿娇女柳条柳絮。“凤城”指“京城”,“都不由凤城春作主”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春天无权作主,又指皇帝无权,奸臣当道。
  ③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摸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反说江水恋已而远送万里,江水本无情,诗人赋予它感情,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思乡之情。
  ④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李白的诗更是如此。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古诗中还常用对偶、借代、互文、设问等修辞方式,其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学生在解答表达技巧题时,能从以上四个方面思考就不会无从下笔了。另外,在答题时还应注意,除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外,还应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原诗的内容答出该技巧的表达效果,否则会被视为答题不完整,会扣分。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