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古诗鉴赏的复习策略

作者:陶盈香 刘欣爱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在复习古诗鉴赏这一专题时,学生常常为表达技巧题感到困惑,不知从哪些方面思考、怎么作答,答题时常常靠猜、靠碰。其实,尽管表达技巧这一概念很泛,古诗涉及的表达技巧又多又杂,但只要我们把主要的表达技巧进行分类整理,并一一举例讲析,学生会很快掌握其思考角度和答题要领的。
  在诗歌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我们主要掌握其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这四个方面的技巧就行了。现分类整理如下:
  
  一、表达方式
  
  主要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五种,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的方式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等;其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情景交融三种。
  ①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借助于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②借景(或物)抒情,托物言志。即通过对实景或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触。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二、表现手法
  
  古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掌握以下十五种:
  ①白描。指古诗词中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客体,以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的技法。如: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诗人不用丽词丽句,而是用白描手法娓娓道出,语言清新简洁,勾画出了一幅既清幽而又壮观的乡村美好夜景。
  ②工笔。指用细腻、精确、详尽的笔触对人物、时间和景物进行描绘的技法,也称“细描”,它从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展示描绘对象的各个侧面,精雕细刻,着力渲染,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茑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诗人运用工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声进行比喻描写,逼真地表现了音乐由急响到低婉,由高亢到清脆,由轻快到低缓,由低缓到停顿的变化过程,一方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音乐才华,一方面揭示了琵琶女十分愁怨痛苦的内心世界。
  ③渲染。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重彩进行烘染,使物象鲜明突出。作为文章技法,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多借用反复、排比、烘托、层递、摹绘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渲染可分为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这几句诗,着重渲染了整个秋天的悲凉气氛,特别是“无边”两句,不仅让人联想到落叶之声,江水之状,也无形中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④烘托。原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或称烘云托月法,即用水墨或淡彩点染物象的背景,借以突出物象。写作中指的是借助于对甲事物的描写,使乙事物得到渲染和强调,或者借助于对同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描写,使另一方面得到渲染和强调的技法。有对照烘托、反衬烘托和陪衬烘托等。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首句写潺潺的雨声,烘托夜之静夜之寒,展示了一个十分凄凉的世界,同时也烘托了南唐后主的万般愁情。
  ⑤映衬。指的是将两类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相关、相对、或相反的两个方面,放置在一起,使他们彼此相形,相映相衬,用以表达一种意蕴深远的情景,或说明、强化一种道理,多表现一种事物的同向、同一的意义。他不同于对比,也不同于衬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春日、红花与绿水交相辉映,绚丽的色彩呈现出江南特有的美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呼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闲适的人、寂静的夜,皎洁的月、鸣叫的鸟交相映衬,表现出了一个无限空阔的幽远静谧的世界。
  ⑥铺陈(铺叙)。指写作中着意对某一内容进行细腻地描述、描绘,以渲染气氛,制造声势,多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常常借用对偶、排比、层递、夸张等辞格进行铺陈。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诗人由人间写到天府,乐声由地下写到天上,借助对偶、夸张等手法,铺陈描写,层层推进,把箜篌的音乐效果表现到了极致。
  ⑦比、兴。指的是借与主题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以抒发作者情怀的写法。一般来说,用“比”而“兴”必在其中;“兴”起,必以事物相比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难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之一)
  诗人运用托情于物的比兴手法,抒发了对亡妻深沉的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用世间至大至美的“沧海”、“巫山”,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世间无与伦比。
  ⑧抑扬。常指要表达正面的意思却从反面开始说,或要表达反面的意思却从正面开始说,以达到艺术效果上的一种“反作用力”,以“抑”助“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抑扬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反衬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揽古》)
  诗的前四句极力描写昔日的繁华,结句突然一转,由扬转抑,形象地写出今日之凄凉,使这种历史的变迁,更加发人深思。
  ⑨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技法。象征的本体义和象征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读者能够根据作者对本体事物的突出描绘,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一般都具有隐晦、含蓄的特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冰塞川”——舟楫不通,“雪满山”——攀援无路,象征性地表达出诗人报国无路的艰难处境。
  ⑩化用。指的是写作中对其他作品里的语句进行改变,以符合自己作品内容和艺术的需要的一种技法。化用多能做到自己的作品在主体和艺术上浑然一体的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