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评价应关照学生的灵性

作者:刘辉平 周晓光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孩子健康、自由、富有个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学生评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我们“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而不合理、片面的乃至滞后的评价则会成为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与灵性,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障碍。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对语文学科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课堂评价应致力于“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学生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历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明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评价的真正功能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以呵护,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活学生的心智,熏染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基于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生活积累还是认知发展水平都会千差万别,因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也会迥然不同。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大胆泼辣,有的同学内秀沉稳,踏实干练,有的同学善于与他人合作,有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则无所适从……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势必会挫伤某些同学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古人早就崇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体现其差异性。如:可以尝试对骄傲自满的人采取“降温”评价,对基础差的同学采取“扬长”评价,对性格内向孤癖的同学采取“热情”评价,对成绩优异的同学采取“鞭策”评价。这样,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就能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促进功能,使各类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
  
  (二)发展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评价时,更不能孤立静止,只顾眼前,应从纵向的角度看学生的进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提高。笔者在下乡听课时,曾了解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校一位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敢在课堂上当众发言,后来,在一次公开课上,终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回答的内容与教师的提问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这时该怎样评价这位学生呢?这位任课教师经过周密考虑,作出这样的评价:“×××同学有发言的勇气,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只要坚持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发言的胆识,使学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更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从此,他的发言更积极了,思维更活跃了,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这位教师正是用发展的眼光肯定了学生的进步,因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如果这位教师不是看学生的进步,而是将该同学“发言错误”的缺陷尽量夸大,给这位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这样势必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才能与智慧,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可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多么重要!我们教师应该善思考,慎评价。
  
  (三)多样性原则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强调规定性与唯一性,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标准化的,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失去了独立的个性,更缺乏了青少年应有的灵性与灵气,学生在课堂上就只能是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给学生开辟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求异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如:在讨论人是否容易受环境影响时,可以允许学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可允许说“出淤泥而不染”——人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打破人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传统说法,如:可以允许学生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可允许学生说“旁观者未必清”;可以允许学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可允许学生说“英雄自以成败论”,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提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更应该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鲜活的思维,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遵从“多样化的原则”,给以肯定,对于学生的一些富有灵性的思维应给予必要的保护与引导。做到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更好地展露自己的灵气,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激励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与表现的机会,激励所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智与聪明,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在进步,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评价中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笔者在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示范课,发现有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外,很讲究评价的艺术,从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方面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在教师欣赏性的评价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思维极大程度活跃,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学方法很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艺术则起着点亮学生信心的作用,它不仅关涉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时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过程评价应着眼于“实”
  
  在课程改革实验整个过程中,评价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改”最终的质效。而在评价问题上,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尝试以下几种: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数字来进行量化,这种方法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该方法使学生之间界限明显,容易挫伤大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能力状况用数字来进行量化,也不太科学。因此,还可采取等级评价或用文字描述等方法,从“质”的层面来进行“定性”评价,使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进行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把这两种方法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就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二)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
  隐性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的“资料评价”,如给学生设置“成长记录袋”,设立电子档案册等,真实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情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等随机记录,然后用资料保留下来,这种评价其实也是以一种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是对学生的一些隐性的因素进行的评价。而显性的评价是表露在外的一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评价,评语评价等,它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得更直接、更显露,把这两种评价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过程性与经常性,这样,我们的评价就能实实在在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