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就文




  [对策]整体把握与具体语言品味相结合,具体语言品味建立在整体把握上,以品味为重点,应是阅读教学的原则。如何在突出语言品味的目标下做好整体把握这一阅读教学的前提工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1、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文本内容情感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感悟文本的情感意蕴,写作技法,获得艺术的感染熏陶。
  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乡愁》一文时,通过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作者对祖国深沉思念的几句话语,聆听依此诗句谱曲的歌曲演唱,以及著名朗诵家陈铎与一小女孩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朗诵(MTV),班内一位来自于台湾的学生的讲述等环节,一次一次地反复地创设了一种与文本内容情感相应的强烈的情境氛围,燃点起师生心中的激情,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学生心灵的深处,一节课下来,意象的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体验、感悟,词句的品味水到渠成。
  2、精心设计“主问题”。
  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余映潮)用主问题来带动整体性的阅读教学,组织课堂的各种活动,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破坏课文整体美感,学习活动中出现极端“自主”化、“散漫”化的弊端,能真正让学生占有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形成“读、思、问、议”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融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教学设计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课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一下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并带进了整体性感知阅读。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了另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整体性理解。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又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议一议孔乙己这个人(一句话人物短评)。牵出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一篇课文,三个阶段,三个“主问题”,教学浑然一体,而且,这些“主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堂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半快等等方面表现了足够的力量。”
  [反思三]文本(课文)在课堂教学中位定何处?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是学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课外阅读也有具体的量的要求。“生本理论”提出了“以读引读”的新理念,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广泛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将课外拓展阅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课外阅读挤占文本(课文)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题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优秀诗文,“例子说”也罢,“方法说”也罢,不可否认的是文本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开掘的一个宝藏”。新课标强调体验和感悟,而仔细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学有所获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能够读得进去,读得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因而,就语文教学而言,立足文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课堂上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再走进文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况且,阅读教学的中心放在拓展阅读上,并不能取得广泛阅读应取得的效果。你看,学生概括的叙述,断章取义的理解感悟,陌生的名词术语,看了该文(书)的同学尚能听明白一些,未看过该文的同学能摸得清头脑,会留下清晰的印象?有些老师借口“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学生已在上课前学懂了文本,因而课堂重在展示。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学生既然能完全靠自己学懂文本,也就能学懂其它的文章,老师就似乎没存在的必要了!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如真让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于课内外文章的自学,查找资料,学生还能做其它事么?这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是什么?
  [对策]在新课标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语文素养的指引下,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扎扎实实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较好地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迁移,以获得进一步的体验和感悟,然后再回归文本,用所学所获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应该说,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途。要做到着一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明确本册、本单元、本文本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和文本的阅读类型、文体特点等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
  2、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问题”。
  3、创设文本学习的情境。
  4、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对文本内容进行体验和感悟,或将文本学习所得的体验、感悟与课外阅读材料及感受想联系。
  5、建立文本课外拓展阅读的检查、评价、激励机制。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