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姚志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课程改革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之心。然而要做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扮演得恰如其分,既不是一味消极地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也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活动而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一个人读书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因为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认识水平不是一致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这番话无疑告诉我们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化阅读,本人认为就是阅读中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或团队互相探究,从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阅读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一、首先老师要摒弃一些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阅读,即使有阅读,那也是面对教师津津乐道分析阐释、咀嚼过的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教师的分析,其实质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丧失了“自我话语权”(王荣生)。加拿大的《安大略课程·语言》中指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对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显示了阅读过程中观念与信息的碰撞,显示出这些理念和信息与个人脑海中固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某种关联。”因此,如果教师还用成年人的感受与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甚至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身上,那么就忽视乃至压抑学生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权利。只有让学生真诚地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触及作品,自己的心灵去揣摩作品,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重视他们的自由阐释,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二、其次,应消除学生阅读兴趣的片面性
  
  现在的学生养成了非常不好的阅读习惯,对什么作品的阅读都是一次性消费,这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浏览一下,兴趣往往指向阅读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阅读小说,只专注于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内容,而不是通过情节对主题思想作深层的思考,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具体表现去发掘其思想性格特征等。由于兴趣指向的面过狭,有时甚至发生错位,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训练,因而阅读效果明显下降。另外,由于兴趣指向的这种单一性,也导致在一篇文章的阅读时,其兴趣难以持久或出现断续,当某个“兴趣点”过去之后,其他内容就激不起阅读兴趣。学生感到有些课文过长就是如此,如小说,其阅读兴趣常在第一课时,故事情节熟悉后的几课时常常兴趣骤减。所以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不断深入地挖掘作品中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做到“读有所得”,力求从阅读到写作到人生都有收获。
  
  三、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果连阅读兴趣都没有,谈何个性阅读。因此阅读兴趣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阅读形式尽可能地多样、新奇。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既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内容的新奇,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效,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调控的艺术,其方法如:课堂结构的组织,如何导入课文;引导阅读的欲望,如何把握课堂的节奏,使兴趣持久有序;启发提问的设计,如何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语言、体态、表情如何影响学生的方法等等。调控作为艺术,没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的不同而变化,它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2、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把阅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要做到这点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更持久,阅读效果更全面更好。如文言文的阅读,学生大多关注词句意义,此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注重其语言精炼典雅的特色,学习名家名作高超典范的写作技巧。如学习《过秦论》,自然要让学生掌握许多典型的实词,但也要激发学生对其语言的气势、论证的气势的兴趣,领悟文章观点的普遍意义。又如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形象的创造、对艺术形象的深层思考,对艺术技巧的鉴赏。学生对论说文兴趣不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体会论证的雄辩严密,说明的准确科学,要培养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等习惯;而不能只停留在论说文的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的教学上。
  
  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深度,就要引导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流于肤浅的现象。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对教学内容有个人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发表不同的见解。
  
  五、注重课外延伸,拓宽氛围空间
  
  从大语文教学观点来看,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语文学习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课堂教学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其一,组成课文阅读群体,通过这些群体对其他学生施加影响,造成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其二,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演讲会、故事会、赛诗会等。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本身就为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提供了机会。
  其三,为学生的广泛学习提供课文学习场所。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都是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的场所。
  
  六、启发提问,激活课堂
  
  阅读教学如果没有提问,那将是一潭死水,启发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得好,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要做到实现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指导”的角色。启发提问不仅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供了条件,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沉闷的课堂出现生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