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谈“不很+反义形容词”结构模型
作者:廖志林
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
一、多层次意思的静态分析
“不很好”和“不很坏”包含了哪些层次的意思呢?我们先将“好”和“坏”这两个词作一剖析。
粗略地讲,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可以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来表示,可图示为:
在“好”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好”和“非很好”(不很好)来表示,可图示为:
在“坏”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坏”和“非很坏”(不很坏)来表示,可图示为:
综合图二、图三,可得图四:
从图四可以看出,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大致可以用四个层次的意思来表示:
A——很好
B——好(除去“很好”和广义的“坏”〈含C和D〉,为一般的“好”)
C——坏(除去“很坏”和广义的“好”〈含A和B〉,为一般的“坏”)
D——很坏
进一步研究图四,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很好”所表示的意思不只是定位在“好(B)”这一层次上,它还包含了“坏(C)”以及“很坏(D)”的意思;“不很坏”所表示的意思不只是定位在“坏(C)”这一层次上,它还包含了“好(B)” 以及“很好(A)”的意思。它们的静态意思可定位为:
不很好=“好(B)”或“坏(C)”或“很坏(D)”
不很坏=“坏(C)”或“好(B)”或“很好(A)”
二、多层次意思的动态分析
(一)自称定位
模型1 :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很好。”自称者:“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很好(A)。(若没有其他“不好”事实的说明,则其意思只表示客套式的谦逊,没有否定“很好”的意思。)
结论Ⅱ:不很好=好(B)→坏(C)→很坏(D)。(若有“不好”事实的说明,则表明自称者有意要校正评述者的评述,其意思随“不好”事实的增加而向趋坏方向变化。)
说明:结论Ⅰ中“不很好”的意思已经突破静态定位中“不很好”所包含的三个意思层次范围。
模型2: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好。”自称者:“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好(B)。(若没有“不好”事实的说明,则是以否定更好层次意思的方式来表示对低一层次意思的肯定。)
结论Ⅱ:不很好=坏(C)→很坏(D)。(若有“不好”事实的说明,则其意思随“不好”事实的增加而向趋坏方向变化。)
模型3 :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很好。”自称者:“不很坏。”
结论Ⅰ:不很坏=很好(A)。(若无事实说明,则是以否定“坏”的方式来表示一种肯定“好”的意思,即以轻描淡写的口吻顺势肯定对方的评述。)
结论Ⅱ:不很坏=好(B)→坏(C)。(若要校正对方的评述,则需有“不好”事实的说明。随“不好”事实的增加,其意思向“好”或“坏”这一趋坏方向变化。)
模型4: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好。”自称者:“不很坏。”
结论Ⅰ:不很坏=(好B)。(若无事实说明,则是以否定“坏”的方式来表示一种肯定“好”的意思。)
结论Ⅱ:不很坏=很好(A)。(若有事实说明,则其意思随“好”的事实增加,趋向于比“好”更高的意思层次。)
坏(C)。(随“不好”事实的增加,其意思趋向于比“好”更低的意思层次。)
说明:被评述为“好”时,自称“不很坏”,在表意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分析模型1-4,可以得出以下两条规律:
第一,被评述为“好”或“很好”时,自称“不很好”或“不很坏”而无其他事实说明,那么自称所表达的意思即等同于评述者的评述。
第二,自称“不很好”或“不很坏”而有其他事实说明,则其意思随着“好”的事实说明的增加,向趋好方向变化,“好”的事实越多,趋好程度越深;随着“不好”事实说明的增加,其意思向趋坏方向变化,“不好”事实越多,趋坏程度越深。
模型5 :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坏。” 自称者:“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坏(C)。(若无事实说明,即顺着评述者思路默认。)
结论Ⅱ:不很好=好(B)。(若有事实说明,则意在校正评述者的评述。随“好”的事实增加,其意思趋向于比“坏”更好的意思层次。)/很坏(D)。(随“不好”事实的增加,其意思则趋向于比“坏”更坏的意思层次。)
说明:被评述为“坏”时,自称“不很好”,在表意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模型6: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很坏。” 自称者:“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很坏(D)。(若无事实说明,即顺着评述者思路默认。)
结论Ⅱ:不很好=坏(C)→好(B)。(若有事实说明,
则意在校正评述者的评述,其意思随“好”的事实增加而向趋好方向变化。)
模型7: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坏。” 自称者:“不很坏。”
结论Ⅰ:不很坏=好(B)。(校正评述者的评述。若无“好”的事实说明,则表明对评述者的否定力度不大,其意思定位于趋好方向与“坏”邻近层次的“好”。)
结论Ⅱ:不很坏=很好(A)。(若有“好”的事实说明,则随着“好”的事实增加,否定力度加大,其意思趋向于“很好”这一意思层次。)
模型8: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很坏。” 自称者:“不很坏。”
结论Ⅰ:不很坏=坏(C)。(直面对评述者进行否定。若无其他事实说明,则表示只否定深层次的“坏”〈D〉。)
结论Ⅱ:不很坏=好(B)→很好(A)(随好的事实增加而向趋好方向变化。)
分析模型5-8,可以得出以下两条规律:
第一,被评述为“坏”或“很坏”时,自称“不很好”而无其它事实说明,其意思等同于评述者的评述;自称“不很坏”而无事实说明,自称的意思等同于趋好方向与评述者的评述邻近层次的意思。
第二,被评述为“坏”或“很坏”时,自称“不很好”,入题比较自然,但因为顺着评述者的思路而评述,所以校正对方评述有一定难度,校正结果也不会达到最理想层次“很好”(A)。自称“不很坏”,入题相对,留有更广的意思区域来校正对方的评述。
(二)他称定位
模型1:甲:“那人(或其所属事物)很好。” 乙:“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好(B)。(意在校正甲的评述。若无其他“不好”事实的说明,则表明校正力度不大,其意思相当于“很好”趋坏方向邻近层次的意思“好”。)
结论Ⅱ:不很好=坏(C)→很坏(D)。(随不好事实的增加而向趋坏方向变化。)
模型2:甲:“那人(或其所属事物)好。” 乙:“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坏(C)。(旨在校正甲的评述。若无“不好”事实的说明,则表明校正力度不大,其意思相当于“好”趋坏方向邻近层次的意思“坏”。)
结论Ⅱ:不很好=很坏(D)(随“不好”事实的增加,其意思向更加趋坏的方向变化。)
模型3:甲:“那人(或其所属事物)很好。” 乙:“不很坏。”
结论Ⅰ:不很坏=很好(A)。(若没有“不好”事实的说明,则是以一种否定“坏”的方式来表示肯定对方的意思,是一种委婉的附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