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爱国主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作者:闵官虎 姚宝国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在曲折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主题之一:爱国主义,可谓日月高悬,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推动了古典文学的发展。
  最早体现爱国思想的是《左传》。弦高遇秦兵侵郑,机智地以犒师为名,因而保全了郑国。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竟出兵,败而复楚。作者记载这些动人的历史事件,充分地表现了爱国精神的客观性,也是有意表扬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由于这种主题的存在,所以《离骚》不愧为我国古典文学之林的伟大的诗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祖国的高贵品格及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屈原为后世所景仰就是因为他是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
  历史在继续,爱国的主题也在不同的时代得以新的表现。司马迁的《史记》就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廉颇蔺相如列传》突出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司马迁着力表现了汉代名将李广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比司马迁稍后的班固写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其中最著名的是《苏武传》。它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品德,通过许多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李陵劝降时,表现了苏武始终如一凛然不可侵犯的严正态度,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西晋文学追求形式的华美,只有个别作家在文学上表现突出,刘琨是略后于左思的有成就的作家,现存诗歌虽只有三首,但都是后期保卫中原的战斗生活的产物,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厚的爱国感情,如《扶风歌》。刘琨的爱国行为和爱国诗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中说“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可以看到诗人对他的赞扬。
  隋唐文学因祖国的统一和空前的繁荣,爱国主义也得到了不同的表现。革新诗歌的猛将陈子昂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从军行》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等。诗仙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诗歌的特征是爱国主义精神,发出了“天夺壮士心”的呼声。如《塞下曲》之“五月天山雪”和《永王东巡歌》、《赠张相镐》等,特别是《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这首诗,更说明他爱国之心至老不衰。“诗圣”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因此历史的现实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有诗为证:《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像“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安危大臣在,不心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除此之外,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从“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类句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类诗同样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陆游、文天祥、顾炎武等都不同程度地受杜甫的影响。
  宋代文学因特殊的政治背景(“冗兵”、“冗官”和“冗费”),再加上从屈原到杜甫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使得爱国主题大放光辉,涌现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首先是范仲淹,他的政论文如《上执政书》等,表现了爱国爱民的政治态度。苏舜钦的《庆州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在《吾闻》中,诗人激昂慷慨地陈述了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表现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忧。苏东坡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了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他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苏轼创立的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路。主战派岳飞的《满江红》词代表了所有主战派的爱国思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今天对我们都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范成大最有价值的是爱国诗篇——七十二首绝句,它不仅描写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残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在宋代文学史上,最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中流砥柱是爱国诗人陆游。陆游号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但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夜读兵书》、《书愤》等,陆游所继承的就是我国人民“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的传统。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在《关山月》里,诗人对和议的恶果以及投降派的“文恬武嬉”更作了集中而全面的揭露。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为此陆游改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尤为感人的是当他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雷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应看作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陆游虽专力于诗,但也擅长填词。在现存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不少作品同样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诉衷情》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山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爱国诗篇,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也打击了以后的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继续鼓舞着爱国的人民,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和宋亡之际的不少遗民诗人也都深受陆游的影响。
  辛弃疾和陆游是同时出现的爱国词人,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辛弃疾最大的政治抱负是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因此辛词的爱国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如他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甚至还骂他们为瑟缩在一堆的冻芋与寒瓜;比他们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第三表现在他志业、才能上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平上。如“横槊气凭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不知筋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等词句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