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三维教学论

作者:严 海 田 雯




  “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二十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语文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支柱,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育价值观,还是教育方法、教学形式,都越来越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为基础教育领域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现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三维教学的含义、实施、价值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语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革新和突破。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课程本体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向来重视教学论而忽视课程论,甚至把课程问题纳入到教学论中,以教学内容取代之,这样,课程问题便长期被悬置。传统语文教学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学内容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问题,便较少顾及了。因此传统的语文课程体系往往是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构成,处处以教学为核心,基本上没有课程意识。而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必然要求在教学中突出课程的主体地位。从理论上看,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不仅仅取决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还受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先决条件的制约,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孤立于课程设计的理念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的。从实践上来看,语文教学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汉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课程本体缺位而无法建构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是导致课程与教学相分裂的根本问题。
  (二)教学过程本质界定的误区
  受凯洛夫教育学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界定为特殊的认识过程理论的影响,我国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也把认识过程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一来,知识中心、智育至上,就成为语文教育的普遍信条,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分析、概括、综合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畸变与失衡。语文能力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脱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和内容。
  (三)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基本上没有摆脱机械灌输的阴影。尽管有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人教师为了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之中。为数不少的语文课,教师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语文教学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只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人为地割裂了学习同生活的联系。而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同时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单一,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网络课堂的开发都缺乏重视,教学活动固守以班为单位,以课为单元,步调统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现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
  
  语文课程改革凸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学习同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钟启泉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然而,20世纪的教学形态是以‘教室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为特征的。”克服传统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特征的三维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三维教学
  (一)三维教学的含义
  唯物主义哲学指出:时间、空间和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三个维度。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内涵的三维教学是哲学层面的三维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延伸与实践,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目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学科协同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是循环互动,和谐发展的。从微观上讲,三维教学所提倡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两翼,探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三维结构隐涵在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宏观上讲,三维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超越时空禁锢,构建的是以实物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教学相发展的大教学观,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追求的是哲学意义的人文精神关怀。
  (二)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1、坚持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语文教学绩效。无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还是现代教学论的启示,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轴点。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回归主体,改进教法,重视学法,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所谓回归主体,就是把传统教学中被老师“一言堂”所夺走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把教学目标回归到发展学生个性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实现由“经师”到“人师”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二弗达”的教学思想。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之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结合教学需求,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程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实行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消化”;在教学之余,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巩固、转化为实践技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见真理。”教师要擅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展示教学艺术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的动力特性是由气质决定的。“胆汁质”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泼,反应敏捷,举手积极,却往往对一些问题缺乏缜密的思考;“粘液质”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保持良好的专注状态,目标明确,学习努力,然则胆怯,在课堂上较为沉闷。“多血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作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立足于学生“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把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转到培养技能上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自主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