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人文因素分类

作者:陈胜林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其配套的人教社《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篇目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诸多范例。因此,只要用好了这个教材,充分探讨并深入挖掘了这套教材中人文因素,应该说,我们语文课就一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笔者作为评委,听过区级、市级、国家级的语文优质课,倍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一味地分析林冲的叛逆性格,大肆地渲染“官逼民反”的所谓“哲理”,而不去分析它的历史背景,更不去探讨它的现实意义,其架势大有你(官)只要逼我,我只有“反”了的气势,并没有考虑到青年学生从你这一节课中能受到什么样的人文熏陶。还有怎么正确认识《项链》中的玛蒂尔德,《雷雨》中的周朴园,怎么理解《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怎么理解《闺塾》中的“闹”等等,在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笔者对此深感困惑和忧虑。
  在对人教社两套(试用和必修)教材的六年教学中,笔者着重探讨了它其中的人文因素,大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中的人文关照,让学生不断地接受教材的人文渗透,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所受到的人文关照。像贾宝玉,不仅享受着优厚的衣食住行多方面的关爱,而且享受着独特的教育,如此一个人物,本该按照封建家庭为其设计的仕途走下去,可他后来却背道而驰地走上了叛逆道路。这说明什么?说明物质方面的关照不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从文中两处情节一是宝玉“摔玉”,一是宝玉偷看《西厢记》可以看出,在宝玉身上存在着两大优点,一是要求人人平等,二是纯自然的爱情需求。这本来是符合人性的值得重视的精神方面的关照,却恰恰是那个社会那个家庭不能允许的。当贾宝玉身上的自然需求与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对他的要求发生冲撞时,宝玉只有走上叛逆,才符合他的性格,才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否则就会失真。因此,可以说《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大家庭,享受着优厚的物质关照而缺乏必要的符合人性的精神关照的贵族子弟,他在本文中表现出的纯自然的精神需求不可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必然会走向与封建家庭要求相反的那一方。换句话说,本文为宝玉后来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埋下了重重的伏笔。而不能说宝玉的叛逆是与生俱来的,更不能说本文中宝玉就已经表现出了叛逆的性格。
  分析到此,顺势一点当今社会中的留守子女的问题。当今众多的留守子女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关照,他们同样需要亲情的关照。社会和家庭都应该也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否则,他们就很有可能走向另一面。
  这样将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与现今的生活实际联系上来了,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
  有关这方面的探讨,我积累了一些材料,也许对教学有些帮助。下面介绍若干,请专家指教。
  课文人文因素分类:
  
  一、人的生命
  
  第一册:第3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第7课《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第9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第12课《我的呼唤》(史怀哲),第16课《名人传》(罗曼·罗兰)。
  第二册:第10课《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第19课《兰亭集序》(王羲之),第20课《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第三册:第4课《短歌行》(曹操),第9课《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第15课《巴尔扎克葬词》(雨果),第16课《我为什么活着》(罗素),第22课《五人墓碑记》(张溥)。
  第四册:第4课《守财奴》(巴尔扎克),第8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第11课《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第五册:第1课《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第2课《人是什么》(赵鑫珊),第3课《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第9课《阿Q正传》(鲁迅),第10课《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
  第六册:第12课《黛玉之死》(曹雪芹、高鹗),第13课《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人的情感
  
  1、个人:
  第一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第2课《再别康桥》(徐志摩),第3课《错误》(郑愁予),第4课《篱笆那边》(狄金森),第5课《荷塘月色》(朱自清),第6课《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第8课《花未眠》(川端康成),第10课《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20课《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第二册:(无)
  第三册:第4课《归园田居》(陶渊明),第8课《渔翁》(柳宗元)、《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菩萨蛮》(温庭筠)、《浪淘沙》(李煜)、《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苏幕遮》(周邦彦)、《一剪梅》(李清照),第14课《漫话清高》(金开诚)。
  第四册:第19课《愚溪诗序》(柳宗元),第20课《赤壁赋》,第21课《〈逍遥游〉节选》,第22课《滕王阁序》(王勃)。
  第五册:第11课《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第12课《等待戈多》(萨缪尔·贝克特),第15课《将进酒》(李白),第17课《峨眉山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杜甫)。
  第六册:(无)
  2、亲情
  第一册、第二册:(无)
  第三册:第12课《泪珠与珍珠》(琦君)。
  第四册:第17课《陈情表》(李密),第18课《祭十二郎文》(韩愈)。
  第五册、第六册:(无)
  3、爱情
  第一册:第3课《致橡树》(舒婷),第4课《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雨巷》(戴望舒)、《预言》(何其芳)、《窗》(陈敬容)、《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
  第二册:第2课《边城》(沈从文)。
  第三册:第1课《卫风·氓》《邶风·静女》,第3课《〈孔雀东南飞〉并序》,第4课《迢迢牵牛星》《湘夫人》(屈原),第8课《江城子》(苏轼),第21课《项脊轩志》(归有光)。
  第四册:《长亭送别》(王实甫),第23课《柳毅传》(李朝威)。
  第五册、第六册:(无)
  
  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等方面
  
  (一)人与人
  第一册:第17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第18课《勾践灭吴》(国语)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册:第18课《鸿门宴》(司马迁),第22课《阿房宫赋》(杜牧),第23课《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第三册:第5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第6课《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16课《美腿与丑腿》(富兰克林)。
  第四册:第1课《药》(鲁迅),第2课《项链》(莫泊桑),第7课《失街亭》(罗贯中),第9课《雷雨》(曹禺),第15课《闺塾》(汤显祖)。
  第五册:第4课《孔孟》(黄仁宇)、第21课《齐人有一妻一妾》《奕秋》(孟子)。
  第六册:第9课《诉肺腑》(曹雪芹),第10课《宝玉挨打》(曹雪芹),第14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6课《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二)人与自然
   第一册:第2课《死水》(闻一多)、《赞美》(穆旦),第4课《致大海》(普希金),《豹——在巴黎动物园》(里尔克),第24课《秋水》(庄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