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现代文的鉴赏性阅读教学

作者:何晓波




  “讨论”
  这是在研读基础上的深化学习。基本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讨论。
  “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难点作重点讲解,勾划提要,指点迷津。主要目的是矫正与归向。
  研读强调个人色彩,讨论与点拨强调共性,重求同思维;这既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提供了阶梯。在实际操作中,讨论与点拨其实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只有侧重点的不同。
  (2)“教材问题化”学习法
  “教材问题化”学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把教学篇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言语感悟力及思辩力。这种学习方法一般有以下步骤:设置问题作业、小组讨论、评议讨论、教师小结。
  以《阿Q正传》(节选)的教学为例。
  设计问题示例:
  ①我所认识的阿Q;②说说未庄;③谈谈“精神胜利法”;④盘辫有术。(设题着眼于对课文所涉及的主题、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宏观研究,培养鉴赏力。)
  指导自读:研读教材,写出初评文字;
  书面作业:在研读基础上写出专题文;
  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班级评议;
  小结:点拨,归向。
  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没有越俎代庖的行为,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人、事、理要作出评判,就必须深入阅渎教材;要纠正认知偏差,就需要讨论、点拨。这样,由于深入思考过,学生就有话可说;由于信息源多,信息增值的机率就高。
  需要说明的是,“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训练重难点以及训练阶段来设置。可以宏观着跟,如《阿Q正传》(节选)那样;也可以局部解剖,微观设题(诸如语言知识、文化常识、词句理解、段意概括、层意评品,等等)。“书面作业”应依据训练量的大小来确定限不限答题时间。文字书写量大的,最好不要定时。
  “教材问题化”与“研读·讨论·点拨”三步法表面上很相似,其实,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着重教材的处理方式,后者着重学习方略,但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如《阿Q正传》(节选)的学习就是如此;也可以独立运作,其教育学意义不尽相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习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含英咀华,这与字义教学又是相通的。
  
  评 读
  
  简单地说,评读,就是通过把个人的阅读成果用书面文字凝聚下来的形式,促进学习个体对文章内容、表达形式、语言技巧、辞采情感的进一步领会,达到深入认知教材,陶冶性灵的目的的学习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有利于建立学习个体自我激励机制,满足个体对成就感的精神需求。从阅读过程来研究,从感知、理解到评价、判断是认识上的飞跃。没有这个飞跃,认知水平就处于低层次。因而,当用评价的眼光去审读文本时,认知水平也就提高了。
  从思维过程来考察,我们知道,当认知由经验上升到理性判断的地步,创造思维就会自然地参与进去。“评头论足”,道人之所未道,读出新意,就是创造思维的表现。而创造思维与鉴赏力的关系犹如沃土与种子的关系,因此,强调“评”,就不只是为了完成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更在于突出其思维的高层次与认识的深刻性。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比较阅读法、改写法、读书笔记法。
  每一种方法所侧重的思维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个体的思维品质,丰富其思想情感内涵,增强其鉴别和欣赏的能力
  比较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息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由此可见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把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研读,目的是激发学习者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其思维空间,提高其研究问题的能力。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可以从文章主题、文章表现形式、文章内容(如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环境对作品人物的影响、历史文化背景对作品内容的暗示效果等等)、语言技巧、审美倾向等角度进行比较,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增长见识、怡情为标准。
  改写法。这是一种富有鲜明想象特征的学习方法。如教材练习题中的文体改换训练,就是其中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使用改写法,路子就更宽,意义也更大。
  读书笔记法
  这是传统的汉语文学习方法。它把读与写自然地、有深度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读书笔记的写作时段不同,教育学价值、心理学价值是不一样的。若着重点在培养其探索精神,追求差异性,就应放在“班级讨论”或教师评讲之前,如学习《阿Q正传》(节选)那样;若着重点在纠正认知偏差,或深化认识,强调共同性,就应放在老师“点拨”之后,但美读、品读、评读之类的方法,虽然十分古典,但对语文的学习十分有益,不妨一试。
  
  单位:重庆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