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作文训练的指导误区及对策

作者:王林喜




  毋庸置疑,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须回避,我们至今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指导作文训练的理论体系。中学作文训练的指导仍处在艰难的摸索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一味强调思维训练而搁置了认识训练。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已成共识,但任何周密的思维活动都需以一定的思想认识为基础,忽视认识训练不利于思维的活跃与发展。这是作文训练的一个误区。
  思想认识的高低对于文章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叶老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而作文质料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沃壤之中的,可以说,没有对社会的了解,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所以,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是作文训练的起点。
  对策之一:重视观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观察是认识的前提,是步入作文之门的第一个台阶。鲁迅先生曾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生活纷繁芜杂,有真善美,有假恶丑,而观察绝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直录,这就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褒扬真善、鞭笞假恶。培养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触动学生善于观察的激情
  观察是多方面的,或源于生活实践,或源于书本,不妨兼收并蓄,统统“拿来”。一件小事,一种社会现象,心灵上的某一闪光点,方家笔端的妙言警语,甚而一波春水、一缕秋风,都应触动学生的激情去储存在他们的观察仓库中。学生只有澎湃着一种浓郁强烈的观察激情,才容易进入角色,使他们在长久的观察中总会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以至柳暗花明、花繁叶满之境界。要触动激情,务必让学生从封闭狭窄的课堂中走出去,走进五光十色的自然奇观,投入沸腾火热的生活,汲取新鲜有用的素材以激发写作的灵感。状山,就扑入大山的怀抱;咏水,就驻足于水滨;观云,需仰望天空;赏花,须步入花坛。那么,有了教师的善于诱导,学生博采厚积、锐意穷搜的观察激情就会勃发而出了。
  2.教会学生勤于捕捉事物特点的方法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观察训练就要培养学生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勤于捕捉事物的特殊性。许多学生作文时苦思冥想、无米难炊,不知从何落笔、从何把握事物的特征。教师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入微的观察方法。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和时令中变化万千,人的感情也伴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要观察到“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独特景观,就要采用“换时观察法”。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树梅花万首诗”又启示人们因角度、顺序的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定序观察法”。此外,还有“易地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瞬间观察法”、“全息观察法”等。
  3.鼓励学生养成做好观察笔记的习惯
  观察得到的认识、感受可能很快就淡如云烟,这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观察笔记,教师要勉励他们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历史上有许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文学里手,如司马迁、杜甫、鲁迅、巴金、左拉、托尔斯泰等,他们都随时记下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在下笔时能够披沙沥金、游刃有余,因而留下了一部部不朽之作。老舍先生恳切地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可见,认识是作文的第一关。只有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健康情感,把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广泛涉猎积累,对事物的认识才能明晰、深刻,才能写出色彩绚丽、气象峥嵘的好文章。
  误区之二:思维训练缺乏序列性。
  观察得到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要经过提炼然后才能作为文章的题材,这个加工阶段就是思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都离不开作者头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思维活动。因此,思维是写作的重心、作文的关键。作者思维能力的高低,对文章写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此看来,作文教学定然不能离开思维训练。
  然而纵观作文教学现状,仍拘于应试作文的泥淖之中,思维训练的落实切切让人忧虑。碰上作文课,部分教师只好出道作文题,随机“提示”几点,让学生去写;部分教师虽有指导的激情却顾此失彼,盲目地、主观地凭个人经验、直观感受去拼凑思维训练点,让学生在半自由化状态中进行,结果造成有训无序,训练达不到目的,作文水平迟缓不前,这是作文训练中的又一误区。
  对策之二:依据构思规律,确立思维训练的序列。
  作文教学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思维方法,这个训练的依据就是构思规律。根据构思规律确立以下思维训练之序列:
  1.启动期侧重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
  启动期,就是写作欲望产生阶段。此时,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种质的飞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而这种澎湃敏锐的精神状态常常成为一篇文章的发端。如:鲁迅由“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随触发了积存多年的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歉疚之情,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于是鲁迅对《风筝》的构思便进入了启动期。
  这个阶段应侧重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福楼拜说:“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同样写红叶,王实甫《西厢记》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诗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文人们以特殊的笔触写下了对红叶的独特感受。感受不同,作品的风格基调也迥异。学生构思也是这样。他们有了较强的感受力,许多材料才能从记忆的角落中挖掘出来,化静态材料为活的题材;只有感受,才会质疑,才能对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从而产生各种问题、各种思想,为提炼主题并根据主旨选择材料提供充分有利的条件。
  2.发散期侧重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发散期,就是运用想象、分析、比较等思维方式将启动期得到的新鲜的思想认识加以具体化,从而使凝聚起来的认识得到充分的展开。如:鲁迅先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于是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的《风筝》的构思便进入了发散期。
  这个阶段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对写好文章有着特殊的作用。任何形象生动、富有新意的作文,都是摆脱模仿、突破窠臼的独立创作,其关键就是具备较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生发引申、发散扩展,能作基于现实的畅想、合乎科学的幻想,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更富于创造性。
  3.收束期侧重训练学生的归纳与抽象能力
  收束期,就是从总体上确定文章的框架阶段。如:鲁迅对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一事,最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种“悲哀”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更是为被虐杀者的精神健忘而深深地悲哀,进而进一步提炼了“国人的劣根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这一深刻的主题,于是多主题的《风筝》一文的思路就形成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