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六祖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考察

作者:王梦纯




  表语是介词短语,《坛经》中仅一例。
  在东汉的《论衡》一书中,即可见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充当主语成分,但是表语的情况却没有什么复杂的变化。而在唐代的《坛经》中可以看出,“是”字句的表语成分已经高度复杂化了,不仅仅局限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说明系词“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句子成分的复杂化,我们可以把表语的复杂化看作是成熟的“是”字句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二)系词“是”前的修饰成分
  判断句中,“是”能受副词修饰,说明它不是指示代词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这也是系词“是”的语法功能完备的一大标志。系词“是”在先秦萌芽,两汉时期有所发展,但语法功能尚不完备,只能受少数副词修饰。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够修饰“是”的副词急剧增多,并且出现了能愿动词如“应”、“当”等修饰系词“是”的用法。唐代“是”前的修饰成分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并且使用频率进一步增大。例如:
  (1)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
  (2)汝是领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3)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原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惠,识大意否?
  (4)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5)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6)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7)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8)慧能大师曰:“如从彼来,应是细作。”
  (9)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
  对《坛经》中系词“是”前的修饰成分进行统计,即可得知:《坛经》中148个“是”字判断句中,共有69例接受了副词或是能愿动词的修饰,占总数的46.3%,说明“是"前添加修饰成分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坛经》中用于修饰系词“是”的副词和能愿动词有以下14个:即、又、实、却、尽、只、但 、便、元、本、亦、总、自、应、正(主要指用于肯定性的“是”字句中的副词),充分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其中有49例都是用“即”修饰“是”,这大概是出于阐释佛法的需要,可视作《坛经》这部禅宗语录的一大语言特色。用副词修饰系词“是”使其所能表达的意义更为细致和明确,使系词“是”的语义功能得到更大发挥;而能愿动词能够修饰“是”,这是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的,只有当系词的性质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以后才会出现。
  
  四、“是”字句的省略形式
  
  当“是”字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以后,“是”字句的各种省略用法就较为常见了。向熹在其《简明汉语史》中提到,“是”字句可以省略主语或者表语,或者二者都不用。省略用法大多是承上省略或者对话省略,大部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来。《坛经》中也大量继承了“是”字句的省略用法,这些省略句基本上都能根据语境补出主语或是表语,不会造成歧义。按造省略的成分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省略主语
  (1)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原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惠,识大意否?
  (2)善知识,众生无边誓原度,不是惠能度。
  (3)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
  (4)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
  (二)省略表语
  (1)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2)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
  (3)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
  (三)主语和表语同时省略,主要出现在对话环境中。
  (1)使君问:“[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弟一祖达磨祖师宗旨?”
  大师言:“是。”
  (2)慧能大师曰:“汝从彼来,应是细作。”
  志诚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在上古的判断句中,由于没有系词连接,省略成分可能会引起歧义,即使在对话中也难以使用简单明了的省略用法,而系词“是”的产生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是”字句的省略用法要以一定的语言环境为前提。省略形式的使用可以使句式简练而不致产生歧义,是“是”字句更为成熟的一项标志。
  
  五、“是”字句的引申用法
  
  吕叔湘先生曾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判断句的两大功能:一是解释事物的涵义,二是申辩是非。肯定判断句有解释和申辩两种作用,而否定判断句主要用于明辨是非。“是”字判断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具备以上两大判断句的基本功能外,还产生了了一些引申的用法,在“是”的基本词性不变的前提下词义有所扩展。这些引申用法在《坛经》中也得到了体现:
  (一)表示比喻或比拟,这种用法在《坛经》中非常普遍,主语相当于本体,而表语相当于喻体或是拟体。例如:
  (1)慈悲即是观音,喜拾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陀,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
  (2)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
  (3)六祖曰:“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二)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含义进行阐释。这类句子的表语一般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1)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自性不动。
  (2)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
  (三)表示存在,“是”可以理解为“有”的涵义。
  (1)《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
  (2)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四)表示肯定或是强调。
  (1)常行直心是。
  (2)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随着系词“是”的不断发展,“是”字句所表达的语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释和申辩了,随之产生了很多的引申用法,“是”的语义功能也越发多样化了。需要理解主语和表语之间是何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明了系词“是”在句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六、结语
  
  通过对《坛经》中的“是”字判断句进行穷尽性的考察,我们对它的句式特征、构造成分、省略形式和引申用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在唐代,系词“是”的发展已经完成了。“是”字判断句成熟的三大标志在《坛经》中都得到了体现。其一,“是”字判断句已经不需要借助于帮助判断的语气词“也”,独立承担起表示判断的功能;其二,系词“是”前面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其三,虽然“非”表否定在《坛经》有所保留,但“是”字句的否定形式中只见“不是”未见“非是”,说明了由“非——非是——不是”的过渡完成。(2)除了以上三大特征作为“是”字句成熟的标志外,“是”字句从发展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的其他特点在《坛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系词“是”受能愿动词的修饰;“是”字句表语的复杂化;“是”字句的省略用法及引申用法等。“是”字句的这些特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样才能对“是”字句的发展由更加全面的了解。(3)《坛经》虽短短一万二千余字,“是”字句在唐代的语法特点在书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充分说明了《坛经》的语言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性,口语化程度很高,是研究唐代语言很好的语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版
  [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吕叔湘.吕叔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何亚男.《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J] .中国语文,1992,(5)
  [7]冯胜利著 汪维辉译.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 [J].古汉语研究,2003,(1)
  [8]范妍南.隋唐五代小说中判断句的比较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
  
  王梦纯,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