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六祖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考察
作者:王梦纯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戒的口语实录,所以保留了很多当时的口语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语言特点,对于研究唐五代时期的汉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坛经》的诸多版本如敦煌本、惠昕本、嵩高本和宗宝本中,敦煌本《坛经》是诸本中最早的,后人所删改的成分相对少,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语言原貌。本文以杨曾文先生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为底本,对书中的“是”字判断句进行穷尽性的考察,研究《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特点。
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汉语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上古汉语中,以无系词的判断句为主,“……者,……也”是上古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系词“是”的产生是在战国末期,西汉即可见副词修饰的“是”,东汉有了摆脱“也”的判断句,说明系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占的比例还不大。至魏晋南北朝,系词“是”逐渐走向成熟,“是”字判断句在接近口语的作品中得到了普遍运用,逐步取代了无系词判断句的地位。系词“是”在口语里完全替代上古的判断句,则是在隋唐时期,由“非——非是——不是”的过渡完成标志着“是”字判断句的完全成熟。纵观整个汉语的发展历程,是从“无系词——有系词‘是’的判断句”的转变过程,其间经历了相当长的过渡阶段,“是”字判断句在形成中所产生的诸多特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以往学界对于“是”字判断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纵向搜集材料论证“是”字判断句的来源及产生发展状况,着重于探讨判断句由“无系词——有系词”的历史变迁,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剖面考察专书以反映“是”字判断句的时代特点,尤其对成熟阶段“是”字判断句的全貌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选取能代表唐代语言特点的敦煌本《坛经》为考察对象,对其中“是”字判断句的句式特征、结构成分、省略用法和引申用法进行考察,试图反映它在成熟阶段的基本面貌。
二、“是”字判断句的句式特征
敦煌本《坛经》共一万二千余字,有系词的判断句在整个判断句系统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达到85%以上。在《坛经》中“是”字判断句(以下简称“是”字句)出现150例,除去两例分别引自《金刚经》和《净云经》,共有148例,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字句在《坛经》可见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句子形式,在各类句式中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是”字句在各类句式中的分布
(一)肯定形式的“是”字句
上表显示,“是”字句主要用于肯定形式,共出现了138例,占93.2%。我们按是否以“也”字煞尾分为两种:
1.句末不加“也”字,共136例。如:
(1)神秀上座是教授师。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3)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4)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5)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2.句末加“也”字,仅出现2 例,如下:
(1)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
(2)和尚本是韶州曲江县人也。
“是”字句以“也”字煞尾,是判断句由传统的表达方式向成熟的“是”字句过渡时期产生的。语气词“也”在句中帮助表示判断,说明系词“是”还不能独立承担起表示判断的功能。因此,“也”字煞句的比例大小可以做为衡量“是”字句成熟程度的一项标准。在《坛经》中,句末加“也”的“是"字句仅出现2例,说明“是”字句已经完全摆脱了语气词“也”,独立表示判断,这样一来系词“是”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成为判断句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是“是”字句走向成熟的一大重要标志,在《坛经》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否定形式的“是”字句
当“是”字句中“是”前有否定副词修饰时,就变成了否定性的“是”字句。《坛经》中共5例,如下:
(1)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2)善知识,众生无边誓原度,不是惠能度。
(3)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4)志诚曰:“不是。”
(5)志诚曰:“未说即使是,说不即不是。”
在《坛经》中,一部分保留了上古的“非”表示否定的用法,这是上古汉语的遗留,体现出《坛经》中的语言具有古朴性的一面。但是在“是”字句中,所出现的5例都是用否定副词“不”修饰系词“是”,未见“非是”和“未是”,这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否定的用法是一致的。“不是”充分运用于否定式的“是”字句,标志着“是”字句在唐代发展的完成。
(三)疑问形式的“是”字句
疑问形式的“是”字句共5例,见于特指问句、测度问句等形式。例如:
(1)五祖遂唤秀上座上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
(2)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
(3)[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弟一祖达磨祖师宗旨?
(4)六祖曰:“何以不是?”
(5)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
以上例句中,第(2)、(5)句是特指问句,第(3)句是测度问句,第(1)句是选择问句,第(4)句是反诘问句,说明了系词“是”在疑问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与肯定性和否定性判断句中的系词“是”不同,主要起着一种联系作用。
三“是”字句结构成分的复杂化
在“是”字句的发展初期,结构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随着系词“是”的逐渐成熟,它已成为判断句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字句的句式结构和成分也趋向复杂化。《坛经》中,“是”字判断句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表语的复杂化;系词“是”可以受副词修饰。
(一)表语的复杂化
在《坛经》中,“是”字句的表语可以由多种成分充当,既可以是名词或是名词性词组,也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以及小句形式等来充任。例如:
(1)见性是功,平直是德。
(2)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是三六十八。
(3)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4)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1)——(4)例中,表语都是体词性形式,其中,(1)是单个名词,(2)是数词,(3)是偏正短语,(4)是数量短语。它们都可以置于系词“是”后充任表语。
(5)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6)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7)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
(8)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9)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
(10)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5)——(10)例中,表语都是谓词性形式,其中,(5)(6)句是形容词和动词作表语,(7)(8)(9)(10) 句则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表语,包括主谓、动宾、并列词组以及“所”字结构等类型。
(11)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12)识自本心,是自见本性。
(13)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
以上三句的表语都是小句形式,说明充当表语的成分已经可以很复杂了。
(14)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