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作者:周 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背景
以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此文语言幽默又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读。等浏览一遍后,除了对别里科夫感觉可笑之外,头脑里并未留下什么。尤其对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而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最为经典的是——别里科夫是沙皇的忠实走狗、卫道士,他要极力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丧考妣,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多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是这么灌输给学生的。这是不是契诃夫创作《套中人》的真正意图呢?笔者针对这一疑问,查找了许多资料,并将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放到了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们一起进行。以下是我的教学设想。
三、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人物的典型性。
2、挖掘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进而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教学形式:以学生自读——讨论——探究、教师点拨引导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篇小说。小说的魅力之一来自性格鲜明灵动的人物形象。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形象想必大家不陌生吧,看到或听到他们的名字便会联想到一类人。如:(幻灯一)林黛玉、诸葛亮、葛朗台、奥楚蔑洛夫等(对此作简要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笔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别里科夫。
(二)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1.作者为什么把“别里科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生:因为他的身上有许多“套子”。)
(继续发问):你说说他有哪些“套子”?(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边划出有关文字)
归纳(幻灯四):穿着打扮上的套子,用具上的套子,生活上的套子。(这些都是看的见的。)——有形的套子
还有没有看不见的、无形的套子?
归纳:职业上的套子,思想上的套子,语调上的套子——无形的套子
他把自己装在一个又一个套子中,真是一个“套中人”!
2.对于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分别采访一下华连卡、柯瓦连科,还有小说中的“我”(布尔金)。请前两排同学扮演华连卡,请中间两排同学扮演柯瓦连科,最后两排同学扮演“我”——布尔金。(稍作准备)
(幻灯五)现场采访:
(1)采访华连卡:(问:请问你和别里科夫的关系如何?你喜欢别里科夫吗?请问一下,我觉得别里科夫的死与你有很大关系,要不是你“哈哈哈”三声大笑,别里科夫也不致于蒙羞死去,你如何看待他的死呢?)
(2)采访柯瓦连科:(问:你对别里科夫印象如何?你那天为何要推他使他滚下楼梯?你不认为你是害死别里科夫的凶手吗?)
(3)采访“我”(布尔金):(问:你作为他的同事,而且还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你觉得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对他的死你有何看法?)
(学生可能都会回答:不喜欢他;很讨厌他;是他自己断送了自己……)
教师顺势得出结论:别里科夫他有太多的“套子”,不仅用套子套自己,而且还要去套住别人。(让学生找出语句来求证)如:“全城的人都怕他……不敢……不敢……”(略)结果套得他没有了自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春风,没有秋雨;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婚姻,没有了爱情,更没有了思想……最终被“套子”套死了。
初步断定别里科夫的死,不是谁的过错,纯属自杀。
那么,到底有没有他杀的可能?我们继续调查。
3.(幻灯六)别里科夫为什么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他想与现实隔绝。
为什么想与现实隔绝?找出表明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的语句。
如:“现实社会刺激他、惊吓他……”
“他总是心里慌得很”,“怕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深怕……通宵做噩梦……使他满心害怕和憎恶。”
看到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怕!“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您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教师小结:他既怕这又怕那,还整夜做噩梦。得了严重的“恐惧综合症、恐惧幻想症”。于是,为了排解这种恐惧,为了不使这种恐惧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他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套子。
4.总结“别里科夫”形象:
“别里科夫”已经成为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变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的代名词。“别里科夫”由一个专名变成了一个共名。
(三)辨析、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问:这种恐惧症的根源是什么?(幻灯七)
补充文章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教师:从背景中看,别里科夫的恐惧来源于沙皇的专制统治。生怕闹出什么乱子。那么,别里科夫的死应该还有他杀的可能。凶手可能就是沙皇统治!
有一种“经典”的解释:别里科夫是沙皇的忠实走狗、卫道士,他要极力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丧考妣,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
2.(幻灯八)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走狗”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他被人奚落,甚至嘲弄,被人任意笑话,没有人同情,有时连自己的尊严都保不住。如:漫画事件;被人怂恿与华连卡恋爱;被柯瓦连科推下楼;被华连卡取笑等等。表明他不像沙皇政府的走狗;沙皇也不会选择他这样猥琐的人做走狗。
教师补充:从社会的阶级属性看,别里科夫不属于有产阶级,他属于“夹心阶层”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其实他很可怜的哦!
补充:在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有一段分析,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