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新课改后对语文教学的探究和思考

作者:罗来淑




  诚然,要很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要很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要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提高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如何提高,这就需要读书。“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老师的十八条建议》)如果一个老师只停留在给学生课本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思想情感、情操魅力的感染和熏陶,不能算是个好老师。喜欢读书的老师,总能产生出更宽广的胸怀,总能开拓出更深刻的心灵,这样的灵魂广度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也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这种传递是更为永久的影响;那些只限于课本讲授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显然是即时的、短暂的,只改变了他们当时的生活。
  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使教师更具有认识真善美的能力;也能增强一名教师感应这个世界的能力;还能教给教师独立的思考世界的方法和观察世界的视角。我们一直希望培养出一个个的有各自特色的“个人”,如果老师不能先竭力成为“个人”,又如何去培养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人”呢!
  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读书显然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一个教师,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要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各种人生问题应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有健康的心灵;必须有饱满的精神世界;必须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既为人师,必有高境界。读书可以让老师达到这个境界。教师还需要有更高的激情,教师的激情是把神奇的火炬,点燃心灵,唤醒智慧。这种激情将植入孩子们的人格中而影响着社会。教师是个发现者,要随时准备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变化和闪光点。这些发现则需要激情,而读书是这份激情源源不断的营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作用,也才能真正当好一名老师。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开辟了施展自我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了放飞创新的氛围。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相信,师生合作,语文课上会出现更多精彩、更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罗来淑,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