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名著阅读与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

作者:欧阳招娣




  一、名著的价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发展,使文学经典又具有流动的特征。它的变动符合变化了的时代与人们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需求,并被多数人所认同。
  名著阅读对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也毋庸置疑。这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各类考卷中名著阅读题各领风骚,分值逐年递增,如2006年广东省与武汉市的中考卷就出现极相似的名著阅读价值的考题。
  再从语文教材的篇目看,仍保留不少“久经历史考验”的传统名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项链》等既具文学价值又有教育、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
  引导学生走近经典,加强文学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要阅读10部文学名著。“附录”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推荐了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了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等;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等;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等。
  《考试大纲》也明确要求:“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注重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
  新课标在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要求,再一次以国家硬性规定的形式,昭示了符合时代和人们精神需要的名著,是学生提高文学修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据《新京报》中《高考作文出现大量滑稽错误》一文报道:
  ……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孔子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又据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
  以上滑稽错误大量出现在考场作文中,或编造文学名著的名称,如《鲁迅漂流记》、《取西经》等;或把书中人物与作者混为一谈,如施耐庵被当作《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是梁山泊108个好汉中的一员;或对作品情节不熟,对人物的评价张冠李戴:孙悟空大闹野猪林、郑屠成了梁山好汉、武松杀了自己的老婆、鲁智深智救潘金莲、施耐庵智取生辰纲、保尔生活在荒岛上……诸如此类,反映出考生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没有认真阅读,写作中张冠李戴、随便拼凑,暴露了不少考生读书太少的致命弱点。
  (二)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网络文学、卡通漫画、影碟光盘(其信息良莠不齐)等通过发达的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纷至沓来,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似的毫无遮拦地向人们涌来,迎合了追求轻松与时尚的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于是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社会各个角落,不自觉地改变着每一个人,一些青少年也跟着浮躁的社会风气走,争先扑向网络、卡通等新奇事物。课堂外捧起的是漫画等时尚读物,在家里点击的是网络小说,拿起的是游戏开关,巨大的外界诱惑和冲击,使得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与情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姿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名著当然就被冷落了。
  2、应试体制原因
  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学生不得不过度注重分数,因分数跟经济挂钩。优质学位的紧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达不到分数线,得花高价买学位进重点班,老师和家长也都跟学生“同甘苦、共存亡”,疲于应付升学考试,无暇分出多余精力进行名著阅读。《中国教育报》曾引述一位中学生的话:“看名著能考大学吗?”正像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指出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
  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越来越窄化为升学考试的推荐阅读篇目。更有甚者,为着急功近利的升学需要,有的学生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或提炼出重点部分,而将原著完全抛弃。教师也是让学生生硬地记住有关知识点以应付备考之需。原本生动趣味的阅读变成了强制被动的记忆,学生感悟不到名著的文学意蕴与整体美学价值。
  
  四、扭转中学生冷落名著的对策
  
  (一)营造全民读书社会环境
  1、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帮助家长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文涵养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可利用开学伊始、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使家长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家长也应积极与老师协作,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告诉孩子读名著的益处。最好能身体力行,与孩子一起阅读并答疑解惑,如此“书香门第”,孩子怎能不愿与名著同行呢?
  2、形成社会阅读思潮
  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名著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美国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就包括了21部必读经典名著。
  然而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功利、浮躁社会风气下,以漫画、网络小说,电子游戏、时尚读物为风向标的“读图时代”,是一个“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当代人类的视觉经验与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既然青少年的阅读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经典作品在形式与文本的呈现方式上也应该与时俱进:设计包装经典,添加时尚因素,增加附加值。对于与当下现实尤其是与青少年有隔膜的名著,需要出版界和专家学者对于名著的“现代性阅读”进行转换性的创造,择其积极可取的因素、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走近名著,亲近大师。
  可喜的是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少地方从官方到民间已举办过各种丰富多彩、颇有成效的读书节活动,掀起了一股全民读书热潮。如《上海书展“三国热”》一文报道了这种盛况。
  (二)完善考试评价机制
  1、发挥中考“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
  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不发挥一下这根“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呢?
  升学考试机构应努力完善试卷的评价甄选功能。随着命题水准的越来越合理规范到位,将原著完全抛弃,仅凭《中外名著概要大全》(有的煌煌巨著,或粗化为一二百字提要,或细化为三五百字钩玄,此举专为“弥补”先天不足所准备的“速效滋补剂”)之类的“兵法书”,考场中还能发挥奏效吗?
  2、重视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