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咏梅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是很多人的读书经验。把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想或者原书中的精彩部分,采用摘抄、批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将它融会贯通。特别是中学生,仅有课堂笔记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学习也应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动笔杆子来阅读,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巩固记忆的过程。它也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阅读——记忆——思考——创新的思维过程。
  阅读是起点,是基础,写作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大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4.交给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
  面对浩瀚的书海,中学生必须掌握泛读与精读的技巧,才能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经说过:“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面对于一些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因此,对不同的书要区别对待。泛读,就是对一些作品作简单的阅读,弄清所读材料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阅读作者的序言和后记;查看目录与索引;阅读各章的提要和小结。精读就是对优秀的作品作仔细地阅读,深入探讨它的独到之处。宋代学者朱熹就总结出一种“剥笋式”的精读方法,把读书当成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把外壳剥去,最后才得到它的精华部分。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这种读书方法既是课外阅读的一种技巧,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其目的唯在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促进学生的自由阅读。
  
  5.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贵在创新。而自主阅读方式的改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向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对这一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罗敷美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要求学生要像苏轼看山一样,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因为任何时代任何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味了人生、健全了人格、学会了做人,让学生顿悟到了读好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今后人生的教育和启迪。让我们记住霍尔姆林斯基的教导:“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刘咏梅,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京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