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咏梅




  什么是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是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建构形成的。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如:课文《荒岛余生》节选了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定会空前高涨。《狼》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读这篇小说,一定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聊斋志异》的兴趣。
  
  2.让学生养成随时阅读和有计划地阅读的习惯。
  计划是蓝图的第一步。阅读也一样,要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得从有计划的阅读开始。学生有阅读学习计划,教师有阅读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学习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内容、时间、掌握程度等,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教师实施阅读教学,也必须按部就班,实行目标管理。阅读教学目标,既要有总的规划,又要有阶段性的统筹安排;既要有量的规定,又要有质的要求;既要拓宽读物的类型、数量,又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学语文阅读指导实践中,可以有步骤地为初中学生设计各阶段的阅读计划,每学年围绕本学年的教学计划,联系课本,为学生规划相关的读书范围、具体篇目、读书数量。
  随时随地的阅读和有计划的阅读都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它们并不矛盾。随时随地的阅读是博采知识,有计划的阅读是一种目标追求,是一种定向、定量、定质的阅读活动,它能使博采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集约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
  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第三,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不但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而且能让学生逐渐理解谁的读书收获较大,发言较好,为什么好。这样,学生理解了教师对课外阅读交流发言的标准,并把它转化成自己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理解,自觉地往教师的评价标准上靠。我在课外阅读的交流中每周安排一次交流活动,每次为一节课,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还可以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依照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个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
  
  4.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如:一学期进行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古诗擂台赛”、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进行的,从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一是朗读与意读。“朗读”是一种把眼、耳、口都调动起来的学习方法,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它还能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意读”就是通过阅读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情在读中自悟,理在读中自明。它集中体现了阅读的审美、感化的功能。“朗读”与“意读”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不能以讲代读。让学生学会“朗读”与“意读”,在“朗读”与“意读”中比较、品味、辨析,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是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进行阅读分析、阅读评价的学习方法。它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广度与深度的挖掘、研究,包括对作品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作品所反映的某些问题、作品的写作技法以及作者的研究等等。探究性阅读的学习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外作业、课内评议,可以是师生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课堂上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是自由的、民主式的集体评议,课外是个人或小组探究式的阅读学习。这种探究性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主体性,不再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而以学生的阅读研究为重点。教师是探究性阅读的点拨者、引导者、合作者,他应注重对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研究。
  
  2.教师选好渗透点,陶冶学生情操。
  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永不变更的主题。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是用优秀的文学成果对学生熏陶感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健康高尚的情操,进而把语文教学最高一层的境界定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上。所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思想素质的最佳途径。
  自主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渗透点很多,如《谈骨气》一文,吴晗同志引用了文天祥拒绝投降元朝、古时一个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先生横眉怒目国民党的威胁这三个典型事例,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而这三个具体事例正是我们要选的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教师可用这三个事例启发教育学生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如果说“明理”是一个人立身基础的话,而“染情”则是一个人道德高尚必经的熔炉。
  
  3.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同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而写读正是促进积累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写读也是巩固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注重积累,才能达到强记博闻的阅读效果,这也是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