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到三个定位

作者:余美园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个体之间展开相互合作学习而实现共同学习目标,最终使学生个体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教学策略。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加以要求与提倡,自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或者师传生受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与时代需要相吻合的自主、开放、创新的性格特点,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是要做到“三定位”。
  
  一、“小组合作”需要角色定位
  
  1、学生角色定位。斯莱文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他们还发现,单靠合作的动机是无法提高学习成绩的,只有将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结合在一起时,合作学习才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有的心理教育家也指出,个人责任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重要因素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会出现成员不参与小组活动的现象。如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有的学生抢着说,有的学生则旁观不语。因此,教师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使每位同学有个人责任,有事可作,都能得到锻炼。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是不固定的,通常由4人组成,最好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这样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可以保证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有时候教师根据具体的讨论内容,可灵活安排,允许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也可以固定由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主要有:召集人、总结人、记录人、发言人等。角色明确了,就可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背景下,小组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从而形成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教师角色定位。小组合作中,学生当然是主角,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全部放手,教师也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是导演,要让学生在彼此的合作互助中,对文本的把握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实现课堂教学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互补。老师不但要创设好小组讨论的情境,而且要以一个语文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各个小组发言人发言后,教师不要急于作评论,其他组可能有补充的,也可能有不同的探究结果,这时候要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发言,勇于求异。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作归纳与提升。如笔者教学《湖心亭看雪》,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舟子”说张岱“痴”?小组讨论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说,张岱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去看雪。教师追问:嗯,有些道理,还有补充吗?有的就说,看雪的时间不对,“是日更定”说明时间很晚,他还去看雪,就是“痴”;有的说,他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个“独”表现出他的“痴”……就这样,在教师不断的肯定鼓励下,学生的思维闸门渐渐打开,思维潮水奔涌而出,答案越来越精彩,张岱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跃然纸上。而后教师给予提高、升华。最后教师展示文字解说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文人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高雅的情趣、超脱人世尘俗的境界。”
  若是对于讨论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迷津、铺路搭桥。如某位教师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讨论:苏轼是不是“闲人”,如何了解?因为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并不十分了解,有的学生面露难色,似有所思;有的小组学生各执一词,但又不知所以然。于是,教师适时展示作者简介文字,让学生了解苏轼心路历程,知人论世,接着又马上展示苏轼有关诗句(如: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是离人泪。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③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冷……),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心境。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苏轼到底是不是闲人?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闲人”背后的深层含义:有苏轼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更有胸襟的旷达。
  
  二、“小组合作”需要内容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是教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要准确定位的问题。一篇课文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如果内容不定位,学生讨论就无的放矢。内容过于宽泛,学生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思考,结果即唾手可得,又使讨论失去了意义;内容过于困难,学生望而生畏,没有积极性,易冷场。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风筝》时,一连抛出三个合作研讨问题: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2、听读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很显然,这三个问题完全是属于学生个体自主完成的基本问题,根本无需合作,也不适宜合作。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简要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可作为讨论内容。意见的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悟出个中道理,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效率。如龙港四中吴致远老师在执教《背影》一文时,就根据学生对课文的质疑——“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响,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吴老师就充分利用这个生成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去积极体验,去讨论交流,获得情感的提升。最后,吴老师总结道:同学们讨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如何看待“爱”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培养“自立”能力问题。双方都有道理,如何去理解,去认识,有时仅仅是角度的不同而已。同学们,真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2、某些文本主旨具有多元性、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可作为讨论内容。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可用多种策略解决,能很好地激发探究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如我在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就抓住本文主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阐述理由。每个同学先是独自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要整合成一个答案,并进行分工从文本中找寻答案。后来在班上交流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说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有的小组说,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有的小组说,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有的小组说,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有的小组说,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