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作者:王贻贤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移情于景即将诗人的感情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上,如“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晚唐张泌《边上》),“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所写的景物上。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二)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2、烘托。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诗人写了“帆、鸟、海、树”,正面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米芾的《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春天,这样就烘托出望海楼的高。
  反衬可使形象更鲜明、效果更强烈。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如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把满腔真情诉之于词,以梦写现实,以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二者是“天上人间”的差别。
  3、动静。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反衬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三)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这其中又以借代和象征最为常用。王安石的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就以“鸭绿”指春水,以“鹅黄”指新柳,这是以着色代所咏之物。诗词运用修辞有很多形式。一句话,诗应避开直说,而要让人通过形象去悟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贻贤,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