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作者:王贻贤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题材、体裁多种多样,考生确会产生复习时无从着手,考试时找不到头绪的困惑,但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古代诗词鉴赏还是有较强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范模可套的。具体可按如下步骤和方法进行。
  
  一、推敲词句,读懂大意
  
  古诗词鉴赏题解答较难,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考生没能读懂诗意,不知诗句何云,当然也就无从品味情志和赏析技巧了。读懂一首诗的大意首先必须:
  1、调整词序、语序。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把具有特殊词序、句序的古诗句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白话诗句。有人说古诗词只不过是短而又短的特殊的文言文而已,这话说得极恰当。古代诗歌由于在音律、平仄、对偶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使得诗句常常以不规范的特殊的词序、语序出现,或前置或后置,以产生一种错位的美。阅读的时候就应该做适当的相应调整,否则往往会误解诗意。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就应据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因果大致调整成:在淮南一个秋天的雨夜,“我”于高斋闻雁来,引发了“我”故园远在何处的伤痛及悠哉的归思。作了这一番的调整后相信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诗意。
  2、补出省略的内容。古代诗歌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诗歌本身凝炼性和跳跃性的特点而存在大量的省略现象,这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作者生平、诗作背景等,借助联想、想象,填补出省略的内容,从而获得较确切的理解。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应根据语境读出该诗前后写了两个场景:去年的艳遇和今年美人的离去。需要合理地想象出去年踏春遇艳时以及今年重访不遇人去楼空时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3、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时很多时候要从诗歌所用典故的意义入手。例如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花好避秦,桃花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首诗中都隐含了“世外桃源”的典故。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显然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隐隐不满和对桃花源式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4、明辨诗句的修辞意义。古代诗歌在抒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因此考生在读诗时要能理解运用了这些修辞方法的词语的修辞意。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彩练”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圆月。
  5、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准确迅速地理解诗歌。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据题就可知时间、地点和诗的类别。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据题还可知人物心情和全诗的情感基调。诗歌鉴赏的高考出题一般不作注释,并且尽量淡化背景。一旦加有注释,注释中所透露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时间,有时甚至隐含诗作主题。对这样的注释考生要保持敏感。出题如无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时必须联系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等,如鉴赏陆游的诗作就应调动其是一生抱负壮志难酬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诗人的知识储备,由此也许就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或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是抒发自我的情志。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来体现诗的情志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绝大多数诗的意象靠景物(如果不考虑社会、人事等类意象,几乎可以说景物就是意象,意象就是景物)来展现,所以诗离不开景物描写。自然,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首先就要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分析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共同特点,是凄凉幽暗的还是清新亮丽的;如果是咏物的,咏的什么物,这物件有什么特点,是华贵高雅的,还是粗糙浅陋的;如果是叙事的,叙了什么事,有哪些情节,这事是谁做的,人物有什么语言行为等等。再进一步揣摩这些景、物、人事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这样由表及里地透过现象探求其本质,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就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其次要熟悉一些特殊意象的象征义。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深广度、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落花”等意象表达;再次要善于抓住“诗眼”(或主旨句),通过诗眼提纲挈领的作用直透诗意的内核。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最能概括全诗意蕴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诗句。如杜甫《春夜喜雨》标题中的“喜”字。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一个“愁”字就把诗人此时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时所产的羁游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等的千愁万绪统统包蕴其中了。只要抓住了这些诗的“诗眼”、主旨句、关键句,等于抓住了它们的精髓、命脉,其他所做的铺垫、渲染一类的内容都迎刃而解了。
  
  三、品味语言、明辨技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种: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④明快特点是评议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就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2、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