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作者:陈淑梅




  2.举办文学作品朗诵大赛。由文学院信仰诗社与校团委牵头,每年举办了面向全校师生的诗词歌赋朗诵会,在师生中取得了极大的反响。
  3.举办“大学语文教学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参加演出的内容一般都是师生自己创作、改编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4.主办大学生暑期人文实践活动。每年暑期,到一些人文教育基地或历史文化名胜进行调研或实践。
  5.引进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方式更加立体、丰富,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这些电子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边讲解边播放,形象、直观,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
  彩色电视机、VCD机和电影碟片、光盘。根据教学选文需要,在教学中播放根据选文所改编的电影电视的片段,辅助教材学习。如学习《西厢记》、《红楼梦》课文时,播放电影《西厢记》、《红楼梦》,引导学生讨论演员表演是否到位,是否与原著精神相契合等,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使大学语文成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语文课程要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7日《‘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一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是‘维系中华文化之链’”“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列入必修课行列。”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养成高品位的远渡重洋和协作习惯。”所以我们要让大学语文课程重回大学必修课堂,扭转大学语文的“边缘”地位。
  2.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要固定化。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这样的师资安排,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还势必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黄冈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目前还没有一支稳定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大学语文教师都是跨专业的,这样难免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如果这样长期下去,不仅不能保证质量,也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要想使大学语文成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选派有志于教学大学语文的优秀教师专门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培养语文教学的后备人才。
  3.学校的政策要具体化。随着大学语文机构和教师的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也相应的要改革,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使大学语文成为一门自主管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和学术发展前景的高品质课程系统。要专门设立大学语文的职称岗位,制订大学语文职称评定的标准,以解决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困难,减轻教师们心理负担,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陈淑梅,女,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