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吴雁琴




  从理论的学习中汲取营养,这是教育的需要;而从吸取中不断创造,则是素质教育给教师出的新课题。语文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当一个教书匠,而是当一个亦教亦研的学者型教师。结合自身与学生实际,从研究教材起步,开展教学研究,自觉寻找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同时,学以致用,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可贵的实践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实现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自觉参加各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题目的答案不像数理化那样非常明确,非此即彼,正是这种模糊性为我们提供了创新教育的契机。能否抓住这个语文教学的契机,实际上是教师是否有开阔思维、是否有创新精神的体现。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优秀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不再受制于教参,思维的目标不再是他人的,他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正确”答案,去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并顺着学生的思维推进,积极鼓励创造。于是在学生展现多姿多彩内心世界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精讲多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尽量减少自己的讲解,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这个教活教材、活化思维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需科学组织教学内容、需掌握学生原有知识结构、需激发学生兴趣,还需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组织才能。看来,教师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不断增加许多新素质。在新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也必须自我发展。
  教师的这一切努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首先,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打破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教学模式,那么,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创造意识和创造品质。其次,在教学中巧设提问,采用“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问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从问题提出之时起,师生之间就展开了讨论,变单向传递信息为多向传递信息,从而打开了学生思路的大门,这便是创造的开始。再者,语文课里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去实验操作,但却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语文的教育观需要语文教师逐步建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训练系统,开拓课外阅读、写作和其他语文活动的天地,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以上这些工作决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知识面狭窄的教师所能做到的。
  
  三、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教育呼唤“一专多能”的教师,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新教育更要求教师随时扩展自己的知识库,随时自我“充电”。针对这些新形势,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新信息,博采众长,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苦练内功。不过,与学生“在帮助下的自学”相比,教师的自学则更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勤奋,更需要坚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同样也可以带动我们的学生。可以说,学生的智慧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名师出高徒,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完备的素质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先决条件,为了担当起自己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投入这“贯穿一生的教育”中去,为了教学而学习,为了转变而学习,为了提高而学习。
  
  吴雁琴,女,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