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吴雁琴
当前,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位指导者,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指导不是唱主角,而是当好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演员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彩的演出。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个教与学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少误解:误解之一是把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结果是教师不厌其烦、卖力地讲;学生则不喜欢听、不愿意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说明离开“学生为主体”孤立地去谈“教师为主导”,无异于离开目的讲手段,毫无意义。误解之二是完全摒弃教师的作用,把学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当然也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作为学生的孔子和作为老师的师襄子就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个故事。孔子年轻时曾拜鲁国乐官师襄为师学习弹琴,师襄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师襄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你已经把这首曲子弹熟了,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诚恳地说:“不行啊,我只是刚刚把音律弹熟,技法还很生疏哩!”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几天后,师襄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道:“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没有体会到作曲者的为人呢!”师襄觉得言之有理,也就不再催促他练新曲了,只是耐心等待着。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听你的琴声,我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思考,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兴奋地对师襄说:“我已经体察到作曲家是怎样一个人了!这个人黑黝黝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惊叹道:“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说过,此曲名叫《文王操》啊!”
这则学琴的故事中,孔子和师襄子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为准确理解和把握琴曲的深邃内涵,孔子孜孜以求,堪为主动学习的学生典范。“学而不厌”,孔子这样说,也身体力行之:如此执著地去感悟一首曲子,最后才得出一个准确深刻的结论!这个故事,再一次向人们说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精益求精,而非浅尝辄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知识的累加,而是人格的学习,一种体会,一种熏陶,一种品味,需要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样人格才能得到培养,不断升华。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比大多数的后来人更加智慧,更加注重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感悟。书本教给了我们很多,却也让后人的思想僵化了许多。
同时,师襄也是位不凡的教师。初,他对学生只求达到一般水平,当孔子已“习其曲”时,提出可以学新曲了。但孔子提出未得其数、其志、其为人时,师襄既没有武断地坚持教新课,也没有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了事,而是一次次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主动地学的同时,这位老师在认真倾听。从琴声中听出学生领会的程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予以肯定:“已习其数”,“已习其志”。在学生鼓琴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刻要言不烦,赞扬琴意已表达出“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⑵当听到学生从琴曲中悟出周文王的高大形象时,竟然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敬意……至此,一位因材施教、谦逊可敬的教师形象已跃然纸上。
学生要学技艺,无名师指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师,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光明。为师者,惟有像师襄那样,对教材先了然于心,有深刻的见解,能看到作品的深意,才能给学生以引领,起主导作用。而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就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探索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形象的内蕴,探索立意,甚至探索到立意的根源,不仅仅局限于文句的推求,浅尝辄止。因为作家写作时,往往是先有了立意,然后选用文句表意;读者却是先看文句,然后深入作家的立意,从下游追溯到渊源。无疑,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探求仅仅停留在字句上,离开了“意”、“源”的开掘,势必浅陋,也无法从深层理解掌握文句。当然这“见解”的形成,还得靠教者长期不懈地学习、实践,教学相长,功到自然成。
我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感到不够、感到自己水平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晓得自己的困难所在。感到不够才会自我检查,遇到困难才会努力学习。所以说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老师也得到提高。
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已经把教师的指导从琐碎的教学基本环节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上,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组织语文教学。伴随着教师职责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到培养创造力的变革,21世纪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必不可少的理论
要使教育进入科学轨道,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置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之下。教学实践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如果理论学习不到位,缺乏一种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陷入某种误区;如果教师对必要的理论毫无兴趣,其素质就不能不大打折扣。教师本身素质低下,就会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就无法培养出未来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们无不是高度看中理论的学习,并从中寻找教育根据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现代理论、学习语文教育大家的理论,还要吸收古代教育理论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不仅研究中国的理论,还要借鉴国外的思想;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还要学习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用这样的集中了古今中外教学理论精华的现代教育观武装起来的教师,就会对各种教育问题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在纷纭复杂的教育过程中自然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科学性,并能确保始终正确把握教育航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