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者:黄艳秋
强劲推出: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两篇文章同时入选,而他平时并不特别喜欢写东西。他激动不已,我趁机鼓动他,再努力就能获得“写作新星”称号,他果然做到了。偶然的机会让他走向了成功。用同样方式我又使另外几个后进生的写作有了明显进步。
三、以层层递进法促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青少年学生常常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心理,但由于阅历少、思维能力薄弱,对问题的看法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表象性,这种思维造成他们对事物之间彼此联系缺乏比较性、辩证性。习作中集中体现为:叙事单一,就事论事,不会“见一叶黄而知天下秋”;人物描写高、大、全,都是一个脸谱。如今铺天盖地的动漫,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也抹杀了学生深刻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变成思维的懒汉。如何让学生在快速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使他们充满生机的思维源泉不被阻断枯竭呢?
1、提升语文阅读品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阅读各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籍,不仅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沉静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他们分析信息、过滤知识、使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品质。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讲课时我问: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感受到爱的存在,才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真切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自己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是否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不知心存感激?经过我的引导,同学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交给父母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那一期的周报特别出彩,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多种效果。
2、善于追根求源,由浅入深,提出质疑
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水杯,继续不停地往里面添加东西,水会猛地溢出来吗?不会,即使水面高出杯口很多。只有当压力超过极限时,水才会溢出来,但它是慢慢沿杯口渗出来的,像小溪。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仔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求源,做到据理析事获得深刻认识是多么重要。
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一位女生提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19节中哈尔威船长问洛克机械师:“炉子怎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该生认为炉子淹了,火当然会灭,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对话?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开始讨论,一位男生说:“大作家的语言肯定是经过推敲的,怎么会多余,这是按顺序问和答。”多数同学持反对意见。下午放学前,我又让同学们讨论,这时一个小组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时情况紧急,哈尔威船长尽管经验丰富,也难免紧张,出现问话语无伦次。这些话看似多余,恰恰体现了人在危急情况下的真实反应,说明雨果先生观察细致,对场面描写非常成功。
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全班同学感受了不能轻易得出结论的思维深刻性。它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要学会追根求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质疑才能深入文本思想,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将文章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故事时,很多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展开故事,还有的用第一人称写,作文第一次出现了整体一次性成功率达三分之二以上好成绩。
总之,作文教学是学生认知与实践的结合。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作文教学,我是围绕“怎么写”来教的。如:选取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用什么词句把它表现出来,怎样表现得比较准确,就涉及到文字规范,语句通顺,结构完整,表达准确之类。这个训练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维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实在在的去感受人、事、物,并由此而展开联想,用自己的思维编织从感受中获取的信息,成为自己的真实语言,从而达到用真情来升华主题。
黄艳秋,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