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汉语词语学习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作者:刘春宁




  
  三、重视词语读音教学培养语感
  
  词语读音问题的研究,不属于词汇音系学的范畴,而属于韵律音系学的范畴。在实际的表达中,词语是重要的语言单位,能够体现普通话声音的语流同样是由词语的读音先后连接表现出来,即使在朗读和说话时由于人为情感因素造成的不同轻重音也是在词语读音基础上的变化。学会词语读音格式,就接近了用词语连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因为词语读音是语句语调的构成要素。词语的读音在字调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语言动态时的声音变化。学习词语,由汉字本身的声调因素影响组合起来的词语读音格式而形成的汉语词汇的特征,是不能独立于词语学习之外的。正是由于来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读音格式形成的普通话韵律特征,使得普通话的口语语感特别分明,也就是说词语轻重读音与普通话口语的韵律有一种连带关系,准确地读出多音节的词语轻重音是形成普通话口语抑扬顿挫语感的主要来源之一。曹剑芬说:“在多数情况下,语音的重读或轻读虽然不一定都有上述那种区别意义的作用,但是,语音的抑扬顿挫在每一个语言里都是必不可少的韵律特征。”宋欣桥认为:说话或朗读时,如果把“重次轻”格词语读音读成“中重”格式,立感普通话语感差,不是纯正的普通话。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感知,是听觉、视觉的语言化。语言的声音和韵律特征经过长期训练印在大脑中,在口语交际中能自然而然反应出来。一种口语习惯不管形成于哪条路,都离不开语感引导、规范、监控和校订,特别是脱口而出,自始至终由语感操纵。人们从口语获得听觉语感,再升华为口头语感。普通话口语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来自于由字调、词调相互组合,然后以语调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普通话不能忽略这种感觉。很多方言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学习汉语词语时,只记住词语的“长相”而不去深究词语的读音特征,就是还没真正找到普通话口语的语感,在表达时就出现这种现象,即用的是汉语词汇,但掺杂方言音,成“南腔北调”。在今天如此普及和丰富的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的宣传影响下,在人们的心底里产生一种“像”普通话的标准,这种“像”也有来自于所处的口语环境的使用习惯形成的语感标准,在听或读时,通过语感的操作使它转化为一个统一的精神因素,把先后听到的词语统摄于一个单整的体性意念之中。学习普通话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为什么听有些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总感觉太生硬,缺乏一种上扬下抑的“味儿”;为什么有人学了很多年还说成像纯正的普通话,其中的原因在于没找到普通话的感觉,没有把握住普通话特有的韵律特征,即词语读音的韵律。在普测中,应试者对轻声词语或非轻声词语认识不清或不到位,误认中重格词语就是重轻格词语而读错,是由于词汇的量还不够,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逐渐改变。如果明知有重轻和中重格区分却不会读,归根结底是没有在词汇学习中形成习惯。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小积累的过程,积累词汇量的同时,也积累词语的正确读音。我们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词语读音教学,不能让词语读音只在普通话培训中完成,语文教学的词汇教学应该把读音格式作为词语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识字、认词阶段。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与其说是感觉与思考的统一,不如说是感觉与记忆的统一;积累不同读音的词语的量,在实际运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语感,对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有极大帮助。所以语文教学的词汇教学中需要落实几个知识点:词语的正确读音,词语的音变现象(包括变调、轻声、儿化),非轻声词语的读音格式。这才是全面学习汉语多音节词语的理念。
  
  刘春宁,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