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初探

作者:李 华 董亚美




  实践证明,这些有真实意义的实践探究活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在学生探究知识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有多倍的收获与惊喜。
  
  四、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拓宽生成性教学的空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怎样精心预设,总免不了出现意外,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此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那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生成的动态教育资源,则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1、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生成新的知识。如我教学《桃花源记》流程到文章引出一个成语时,有不下五位同学填了“世外桃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这一错误呢?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讨教”,不出所料,纠错方案出来了。
  生1:桃源就指桃花源,题目是“桃花源记”。
  生2:渔人进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园。
  生3:写“桃园”可能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影响。
  这一“生成”小插曲,虽然表面上是对错别字作了纠正,但实际上是对文本某种程度上的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课堂的“节外生枝”为资源
  预设的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适时生成的意识,运用教学机智,顺应情势,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将其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主题除了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外,还重要地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为此,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课前编写课本剧,由各兴趣小组推荐一位有表现力的同学在课堂上示范,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叔叔于勒,“我”,父亲,母亲,船长,以及一名舞台提示者。
  示范完毕,教室里一片掌声。我准备再物色有兴趣的几位同学来“体验”生活,突然刚才的那位“于勒”说,他有了新的简历。是啊,这么好的设计教师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把这一粗糙简历表列在黑板上,发动全体学生进一步丰富与补充。果然,同学们激情奔放,不到十分钟,“面容”出来了。
  
  这一因示范而生成的教学资源,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出奇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见,课堂动态资源俯首可拾,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及时捕捉和开发利用,使课堂教学因生成精彩。
  
  李华,董亚美,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