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高考作文看母语运用现状

作者:夏红星




  今年湖北卷的高考作文是以题为《母语》的材料作文。从考生的作文情况看来,除了少数才华横溢的佼佼者外,大多数考生的作文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令阅读者忍俊不住。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笑过之后难免陷入沉思:透过这么一篇以母语为主题的作文,我们似乎能窥见中学生不容乐观的母语运用之现状。
  一、不知道说什么
  (一)没话找话的拼凑
  曾经在生活中问一个小学生:“母语是什么?”小同学毫不犹豫地答道:“汉语!”,接着还可以劈里啪啦地说出一通自己的见解。可是在我们考生的作文中,却随处可见为了凑足800个字的情形。请看下面来自考生作文中的语句:
  1、高考作文要写800字啊,谁叫我是个好学生呢,怎样也要给他搞个800字。
  (该考生干脆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在下文中不惜笔墨地叙述高考期间的乘车费、住宿费、伙食费的缴纳情况以及生活待遇等,文章最后以“好了,可以睡觉了,睡一觉醒来考试也该结束了!”作结。)
  2、归来吧!我的儿,母亲在你国家的渡口等待着你,今日午时,明日午时,后日午时,后后日午时……
  (放下“母亲”与“儿”、“你”和“你国家的渡口”之间的关系不谈,只看那“今日”、“明日”、“后日”、“后后日”,其凑足字数之想法真是太明白了。)
  (二)缺乏真情的胡编
  对于母语实在没什么体会,也没什么好说的,但因为是高考又必须要说,而且要以“刻骨铭心”的姿态去说,于是就开始了完全没有真情的胡编。如:
  1、刚到家门,母亲就打开门。“Thank you”我非快(疑为“飞快”)地进屋了,母亲跟在后面莫名其妙地……到了吃饭的时候,看着满桌的好菜,“Oh, very good!”开动了,一旁的母亲却碗筷不动,紧皱眉头,我终于感到不对头了,母亲怎么了?“mother”还没有说出口,母亲已经站起来,拉着我走向内堂,站在一张地图前,一张很旧很旧的地图,我不知所云,母亲在旧柜里面拿出了一面破旧的五星红旗,放到我的面前,一声不吭地出去了。
  (这里的场景描写可谓细致,目的是为了告诉读者自己从母亲那里受到了教育,但读着这样的文字没有人能不笑得喷饭的,这是为什么呢?编造出来的“凝重”场面与现实生活中母子之间的生活常态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怎能不滑稽?人们不禁要想:这是怎样不寻常的母亲哪!生活中怎么就没有见过这样的母亲的影子呢?)
  2、我爱母语,就像母亲爱儿子一样。
  (出现这样的笔误,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真情缺席而造成的“有口无心”了。)
  (三)不假思索的乱套
  实在没有话说,除了胡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社会现成的语言运用中去寻找套路。于是考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众多的不顾对象特征、不顾语体风格、不顾表达效果的“乱套”。如:
  1、汉语作为中华文化,具有难以言喻的巨大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是无穷的,可再生的,无污染的,何不好好利用文化这一资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呢?
  (汉语也成了“可再生的”、“无污染的”“可利用的”资源了!怎么就好像在说“水资源”?)
  2、以前我从不说普通话,吃什么都不香,现在自从说了普通话,我做什么都有劲了。
  (看出来了,是“牙口好了,吃嘛嘛香”和“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做什么都有劲了!”有机结合。)
  3、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我说:给灵魂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母语。
  (作者可比阿基米德强多了!因为阿基米德再怎么能,撬动的也是一个看得见的具体物质,作者撬动得却是一个抽象的精神财富啊!)
  (四)不学无术的瞎扯
  由于对问题认识不清、知识贫乏或者疏于积累,往往造成概念迷糊、思维混乱和记忆错位,这些在考生的作文中就表现为不学无术的“瞎扯”。如:
  1、当你来到一个小山村,如果你用普通话或外语与村中的人们交流时,他们一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时你改用汉语说,他们一定听得懂。
  (不知道“普通话”和“汉语”究竟是怎么回事)
  2、“富贵不能淫”翻译成外语的话就成了:富贵了就不能性感了。
  (也不知这是哪位翻译家的作品。)
  3、如王维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入海流”这是多么豪迈雄壮的诗句,只用几个字就勾勒出边塞那种壮丽宽阔的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最新“结合版”。)
  (五)华丽背后的空洞
  一些考生的作文看起来口若悬河、铺张华美,仔细读过才发现原来华丽的辞藻背后空空如也,不知所云。如:
  1、人海滔滔建立起在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自然因为我们而独放异彩。和谐美丽由我们共同创造,让我们走遍世间幸福小道。人海滔滔,情海滔滔,万物滔滔,我们更滔滔。
  (初读,看到“绚丽”、“异彩”之类的词语感觉五彩缤纷,“滔滔”更是给人浩大的气势感,但琢磨来琢磨去,却怎么也不明白“人海滔滔”、“情海滔滔”、“万物滔滔”、“我们更滔滔”是何意思“绚丽”、“异彩”也随之失去光彩。)
  2、所谓母语就是像母亲一样的慈祥。没有了母语,就好像伪劣产品无法与好的产品竞争,就好比哑巴没有交流,就好比穷人没有饭吃……所以它是残酷的……有了母语,就好比生活有了保障,就好比动物有了家,就好比你可以立足在大地上。
  (“我”与“母语”、“伪劣产品”与“好的产品”、“哑巴”与非“哑巴”、“穷人”与“富人”,这些组话语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啊?“我”与“母语”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伪劣产品”与“好的产品”是吗?“哑巴”与非“哑巴”是吗?或者“穷人”与“富人”是的?一通排比似乎颇有气势,其实是色厉而内荏。)
  二、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照搬生活的俗浅
  我们不能否认有的考生在作文中说的是“真话”,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这种“真”总让人有说不出的滋味。如:
  1、而另一个教授竟然直言不讳地说龙是什么好东西,一听就知道是欠揍的队伍。
  (中国的“龙”图腾,因为文化差异的因素,外国人可能无法理解,于是有学者提出是不是该换个图腾。看得出来该考生的意思是:不能换!我们相信这是他真实的想法,而且也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的,但用这种表达方式又多有不妥,一个“真”的想法没有用“美”的方式表达,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2、“跑”包含“足”与“包”,跑跑,不带足“包”怎么跑?跑后门、跑路子、跑业务、跑关系,哪一样不要“包”呢?跑,却不带足包,那是瞎跑,跑了也白跑。
  (对汉字的独特理解显出了作者的聪慧,生活中也确实有着这样一些不良风气,但并不是社会风尚的主流。将眼光投于尘世生活是值得提倡的,但认识却不能停留在世俗层面。)
  (二)不分对象的乱讲
  对不同的话语对象,该有不同的语体特征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少考生似乎对此并无意识,于是就会说出一些不妥的话来。如:
  1、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用美丽的汉文字拼凑成的母语,使我们的母语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放光彩,让母语之魂永存。
  (母语既然是我们热爱的对象,怎么会用“拼凑”这个词呢?)
  2、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非洲,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跟过去,看到许多接见主席的大学生都能够用一句简单的问候语同胡锦涛主席问候。
  (“接见”这个词在上下级之间应该怎么用呢?主席接见大学生还是大学生接见主席,这是个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