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修辞艺术

作者:陆 尧




  “那温柔的悲凉之音如投射到晚秋水面上的月光,丝丝缕缕都洋溢着深情。在这苍凉而又青春的旋律中,我看见了我的魔术师,他倚门而立,像一棵树,悄然望着我。没有巫师作法,可我却在歌声中牵住了他的手,这让我热泪盈眶。”
  “月光下的清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这条一脚就能跨过去的小溪就像固定在大地的一根琴弦。弹拨它的,是清风、月光以及一双少年的手”
  “偶尔从梦中醒来,看着月光下他那张轮廓分明的脸庞,我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我喜欢他凸起的眉骨,那时会情不自禁抚摩他的眉骨,感觉就像触摸着家里的墙壁一样,亲切而踏实”
  这几段描写在整体上笼罩了黄昏薄雾般的轻幽柔美又神秘的氛围,让人不安,读的时候,我仿佛觉得自己身上也附上了陈老爷子歌声中的音符,看到了自己生命那些已经逝去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的人,在视线划过文字的时候心灵是无法回避的深刻震撼。
  五、对比使读者自己去衡量真善美与假丑恶
  对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是指把两个或者多个具备截然不同特征的人或事物列举在一起,构成极大的反差,犹如红花绿叶,使得红花更红,绿叶更绿。在《世》文中,我想最鲜明的对比应当在于狗性与人性的反差。那条义犬每天早晨忠心耿耿地把蒋百送上矿车,黄昏时再欢天喜地地把主人迎回来。所以蒋百失踪后,这狗就不入家门,依然在傍晚时去接主人。矿车一停下,它就凑上前,但下车的人总是让它失望。所以以前威风凛凛的狗如今也憔悴不堪,正如管怀国在《温情底下的冷峻和厚重》一文中所说:“它对主人的忠诚与爱似乎是我们人类的一面照妖镜,那些置道德和良心于不顾而孜孜于权术与名利的败类在这面镜子面前,显露出那形容的猥琐和灵魂的丑陋。”是的,在这条忠诚的狗面前,是那些外乡来的“嫁死”的女人;是那些用蒋百的特殊失踪换来加官进爵的乌瑭领导;是那些出卖陈老爷子的朋友和他已然泯灭亲情的家人;是那个因连襟是卫生局长而治死小吃摊摊主老婆的兽医,那么我们高贵的人类怎么能不感到斯文扫地!当蒋百死亡的真相被“我”知晓后,作者写道,“这种时刻,我是多么想抱着那条一直在外面流浪着的、寻找着蒋百的狗啊,它注定要在永远的寻觅中终此一生!我铺天盖地的哀痛融成了一片,不分你我。于是我很想哭”。在作者的艺术构想中,这绝不应该是为那条流浪狗的哭泣。因为相比人类,它是自由的,它的灵魂是光辉的,也正因为这种自由与光辉,它也是幸福的。
  还有招揽生意的乌塘妇女,她们个个穿着质差价廉的艳俗的衣裳,但实际上,她们中的大多数却都是寡妇;能唱出至纯至美的歌声的陈老爷子最后是被俗艳的牡丹花图谋杀了;乌塘最浪荡,最疯狂的女人蒋百嫂的背后也是乌塘最让人心痛与悲哀的故事……通过这些对比,生活的丑恶,人性的龌龊,在我们面前那样真切地上演着一个个人间悲剧。
  是的,也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没有乌塘的夜晚那么黑,那么卑劣无耻,那么充满人类的缺陷与弱点。但是从“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到哀民众之所哀,为人间之痛所痛,从小“我”进入大“我”,当迟子建第一次把个人丧夫的悲痛“与乌塘小镇那几乎铺天盖地的哀痛融成了一片”,以主人公的身份走上舞台的时候,她也就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生命中的黑暗,并把个人的哀伤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悲剧,同时不放弃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寻求人性美的终极立场,在那样绝望的乌塘依然努力寻找着人性的光辉。
  我想,这样的文字不能不让我们感动。
  
  陆尧,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