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设计

作者:吕映珍




  作业是上课的继续,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业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加强知识应用,提高技能、技巧,从而达到增强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及“三维目标”。贝斯特也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基于此,笔者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作业有趣味性,激发共鸣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社会已步入了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信息更替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就处于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空间中,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能有新鲜的事物产生:新鲜的资讯,新鲜的热门话题,新鲜的时尚活动……作为身、心都在蓬勃发展中的新社会人,学生往往也是这些新生事物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需要引入新鲜元素,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结合教学需要,具有创新意义的练习与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在“感觉很新鲜”的自然兴奋状态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致。
  名著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精华,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虽说读几部名著,不能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老师布置学生课后每学期至少读一部中外名著。完成者可能寥寥无几,但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心理,要求学生每周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将自己在互联网的“文学”网络站所读(或下载)的文学作品附上自己的读书笔记用E-mail的方式发给老师,情形就可能大不相同了。而老师在阅读了学生用心写的读书笔记后,来几句亲切的点评,再给以适度地赞扬,回复给学生,同时把它备份到为该学生建立的文件夹中作为语文阅读与写作档案保存。同学之间还可以上网相互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及所在的网址,定时或不定时地进入约定好的聊天室、BBS、腾讯QQ等,以聊天的方式到“世纪语文大讲堂”等讨论区域就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或作品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交流中,学生们个个欢欣鼓舞,忙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学生作文的语言也成熟了不少。
  因此,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喜欢的事物,关心学生热衷的话题,懂得学生思维的方式。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学习,在沟通情感中学习,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
  如2007年是农历“猪年”,设计了以“猪”为专题的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猪在中国文字中。请你通过分析字形,试着推测“猪”字中蕴含的信息。
  第二板块:猪在中国民俗中。请你探究下面材料中亲友赠猪蹄给考生的用意。
  据传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有人将来做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红笔)题名于雁塔。以后,每逢有人赶考,亲友就赠送猪蹄给他。
  第三板块:猪在中国名著中。请你写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优点和缺点各一个,并分别简要叙述相关的一个情节。
  第四板块:猪在西方名著中。请结合语境,补写弗恩的话。
  背景介绍:《夏洛的网》讲述的是一头名叫威尔伯的小猪的故事。威尔伯生下来很弱小,阿拉布尔先生就想杀死它,八岁的女儿弗恩试图阻止他。
  “弗恩,”阿拉布尔先生说,“这么弱小的猪以后麻烦大着呢。现在你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起来。
  阿拉布尔先生士笑了。“当然不会,”他说着,低头疼爱地看着女儿,“不过这是两码事。女孩小是一回事,猪小又是一回事。”
  一看到这种作业题目,学生们立时“来了劲”。
  
  二、作业应多样化,搭配合理
  
  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教师要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需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
  1、设计情景性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
  现在的学生,特别聪明,他们早已从课外吸收了很多知识的“养分”,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作业过于“深奥”,学生不能理解其意,久而久之便会对你的这门课“望而远之”,可过于机械、浅显的话,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学习《我的母亲》后,设计了如下练习:
  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字数不限)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一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这是一次用心灵去体验的语文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使他们在积极的酝酿准备和情感体验中同时感受到语文的快乐。
  2、设计兼容性作业,让学生在整合中提升
  “文史哲相通”,学科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整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如果在作业设计时,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的内容综合在一起,那么可以使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同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徐迟的《黄山记》后,要求旅游班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学写《黄山导游词》。在指导写导游词时,要求学生体验游客和导游所处的不同位置,用上通俗易懂的口语;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编排整理,以此达到了训练思维、培养个性的目的。在讲授《最后的常春藤叶》后,结合电美班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信息来构筑自己的艺术空间,画出老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
  3、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十年书,行万里路”都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作业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例如学完鲁迅的《祝福》,那一年寒假,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中国人如何过年》进行社会调查、资料的收集,并要求完成2000字左右的专题报告。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组调查民风民俗类。贴春联、供灶神、祭祖先……第二组调查历史发展类。古代民情、解放前、解放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组调查现代发展类。春节晚会、电话拜年、发电子邮件、发短信、发贺卡……第四组调查伤风败俗类。聚众赌博、封建迷信、行贿受贿、斗瓯抢劫……
  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并不轻松,但对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大有益处。老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深入农村搜集民间故事、民谣民谚、俗语、广告用语、春联等等,让学生自编课本剧上演,进行诗歌朗诵会都不失为一种好的作业形式。
  4、设计研究性作业,让学生在思辨中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