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作者:翁进迁
第二个时机是遇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节骨眼”。这个节骨眼首先是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熟悉阅读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能是某种他们从没见过的东西,可能是某些他们无法理解的现象。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了。如《爱莲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描绘了莲的形象,赞美了莲的品格,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描绘莲形象的“中通外直”这一句难以理解。教者讲了半天,学生往往还是没有感受。如用计算机媒体来教学,这个难点就很快地化解了。先用计算机媒体放一段莲的形象的录像,学生对莲的形象整体感知;再用特写镜头展示莲的茎,暂停让学生细看,可见其“外直”;后用截面图像展示茎内情况,用慢镜头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在动态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看出茎的“中通”。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花费时间不多,但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其次是遇到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结构特征等。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再次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情感的突破口时。一节阅读课,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到达这个情感喷发的“临界点”时,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水到渠成之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音乐真的有一种魔力,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人热血沸腾,琵琶曲《十面埋伏》使人屏息凝神,阿炳的《二泉映月》叫人嗟叹不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引入课堂,无疑是打开了一个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宝库。
第三个时机是课堂结束时的学习强化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已接近疲惫,这个时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来可以调节学生的神经,二来也是强化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新课程要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既要靠学生自己课外加强阅读,也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当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推荐几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强化刺激,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与感受,并进一步拓展、延伸类似表象,加深类似感受,还可以引发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探究的小高潮。
上面所说的适合、适度、适时是对应于信息技术运用的内容、数量、时机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工具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容量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开放、更有活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翁进迁,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