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之痛及其对策
作者:陈树东
一、现状堪忧。现今的中学生拥有以前的中学生无可比拟的读书条件,但遗憾的是,阅读量反而普遍偏少,更不用说那些古今中外有益身心的经典之作。
1.课内阅读方面。作为本该熟读、精读的课本,许多同学只是敷衍地读,上课时象征性地打开,或粗粗一读,不再关心,或有口无心,读而不思,看过即忘,无甚印象。应该说,现今的课本已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改动,不乏经典与现当代优秀篇目,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更近了,其文学性、可读性已大为增强,即便如此,但似乎许多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课本,再好的文章,一旦选进课本,学生便立即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潜意识就有一种抵触感,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上课时,要么早已乘着思想的野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人在曹营心在汉;要么习惯于老师的举一,不愿亦不能反三,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不是积极地开动脑筋,这还算好的;要么摆出一副认真读的样子,其实是在看压在书底下的娱乐类杂志去了。课本尚且如此,对于读本,要么少量地、有选择地读,要么干脆置之不理,枉费了编者的一番苦心。试想,这样对待课本与读本,其阅读收益能有多太,阅读能力又何以提高?
2.课外阅读方面。一般地说,大多数学生喜欢看课外书,但要分清看什么和怎么看。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搞得好,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更可以扩大视野,博古通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形成和提高,并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丰富和提升,进而获得人格与思想的历练和升华。有人说,看一个人的阅读内容,可大致见出此人的性情、禀赋与品位。科学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人文,提高人的品位,增进人的修养,受益终身。相反地,若是一团糟,则会贻误人的成长,有害无益。毕竟,不是所有的开卷都是有益的,那要看开的什么卷。现今的中学生热衷于读武侠、古今通俗故事、青春期小说、校园文化及“80后”作品,而经典作品鲜有人读之,只对有些经过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兴趣。应该说,学生热衷的这些作品不是不可以读,作为同龄人,他们觉得这些作者有才气,有的还是其偶像,对作品易产生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但要看到,这其中的许多作品缺乏足够的文化含量,人文的内涵太少,有的甚至近乎胡编滥造,只是满足了青年学生追逐故事情节的好奇心罢了。对这类作品,偶尔涉猎未尝不可,全身心投入则大可不必,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沉溺其中,只会得不偿失。课外阅读,一要面宽,二要有正确而突出的重点,还是以读经典和精品时文为佳,时文中要多看名家名作。
3.学生作文方面。一个人的作文反映着一个人的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正如吃什么样东西就长出什么样的身体一样。现今许多学生的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少,如:见识不够,缺乏灵气,缺少思想,幼稚化色彩明显;内容单薄而苍白,不是那种血肉丰满、鲜活有味的,老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陈谷烂麻,让人生厌,且没有相应的广度、深度与力度;语言或乏味,或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斥着陈词滥调,众口一词,或缺乏阳刚之气,软绵绵的,奶油味十足,甚至嗲声嗲气,不男不女的;错误字、病句出现频率高,书写随意、潦草,像打草稿一样,等等。由于思想的缺位,导致的作文缺钙及贫血现象十分普遍。
二、原因分析。学生不重视课本的阅读,课外阅读重心偏离,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有学生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具体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影响。当今社会,虽然一再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虽然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渐深入人心,但真正愿意读书并将读书作为习惯的人并不多见;加之网络化、快餐文化的盛行,文化的娱乐化甚嚣尘上,流行文化无孔不入,影视作品大量充斥,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浮躁心态,一般人想要看什么,也不必再翻开书本,点击鼠标即可快捷获取。这一切造成真正读书风气的日渐淡薄,自然会波及到校园和广大的学生。受其影响,许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于是媒体上炒作什么,就读什么,大量的趋时、媚俗之作甚至格调低下的东西进入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成为其阅读和谈论的主要对象。许多学生对“戏说”、“大话”一类的东西耳熟能详,而真正的东西反而知之甚少,不知究竟,糊理糊涂地就将虚假当作真实,把李鬼当作李逵,并津津乐道之。这种误导的印迹将终身难以消除。
2.老师示范不够。学生不读书,许多老师也不大读书,对读书的示范做得不到位。学生在家里,受父母的影响,在学校除了受到社会的影响、同学的影响,还必然会受到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影响。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便没有足够的鲜活的知识贮备,便没有自己的独有的教学思想与鲜明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没有自己的独有魅力,没有书卷气、人文气,没有教学激情,这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吸引不了学生。这样的授课将多半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缺少创造,缺乏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有何兴趣可言?学生原本还存留的一点阅读兴趣都有可能渐次消解得一干二净。如今许多的老师,繁重的课时,繁忙的家务,繁多的社会事务,使得他们没有多少阅读的闲暇和空间。阅读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静下心来,这决定了许多老师只能想一想,而难以真正实行。老师们虽有苦衷,但作为职业发展的必需,我们应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来阅读、来提高,进而给我们的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
3.师生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学生应付各门学科的作业已不暇,原本的阅读空间被挤占,许多老师甚至学生自己视阅读为不务正业,认为阅读见效慢,成绩提高不明显。于是,在急功近利的集体无意识的推动下,将学语文等同于学字词,极大地忽视了思想及表达,难以甚至不愿抽出时间来阅读,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只是一味地偏爱网络与快餐,不注重自身的积累,导致阅读体验的欠缺。有的学生为应付考试,只是以做试卷中的阅读题来代替阅读,这显然是不够的。再者,许多老师授课方式不科学,把有限的语文课都用来讲课,没有主动给学生腾出有效的阅读空间和时间,只是寄希望于课外,以致最终落空。此外,许多老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点化和内容范围的指导并不到位,学生也较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该怎么去读,造成没有多少快乐的阅读体验,阅读的原动力与兴趣不足。
三、应对措施。针对阅读现状,结合原因分析,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培养兴趣点,增强内驱力。阅读是关乎个人体验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内在的需求最为关键。理想的阅读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积极探索式的阅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产生爱好,爱好强化兴趣。快乐让人产生兴趣,兴趣又让人体验到更深层的快乐。阅读亦然。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阅读兴趣点,不妨以此入手,科学引导,强化兴趣,逐步打开局面。阅读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是一种享受,需要静下心来,深入进去,仔细体味。对待阅读,要有恒心,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增强内在驱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盲目地读为合理地读,变浅尝辄止地读为深入探究地读,变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为涵咏式的阅读,读出情感,读出事理,读出人性,读出意味。另一方面,要经常鼓励、提倡学生多读好书,写好读书笔记,及时整理读书心得,在广取搏采、提高阅读能力、增进修养的同时,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培养儒雅的气质,充实精神,秀外而惠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