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杨大军




  
  1、对儿子朴素的希望
  曾经,史铁生想用纸和笔闯出一条路,来宽慰母亲,使她快乐,让别人羡慕他的母亲几乎成了作者写作的最大愿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下,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母亲死殁了以后,经过了长长的思索,作者开始意识到自己错了。至于怎么做,才是母亲所想的,作者不停地思考。其实母亲的希望再简单不过:只要儿子在,过得快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活得更好,她就心满意足了。作者在文中写到:“那时候,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想,她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此时作者除了怀念之外,更多、更强烈的是深深地自责,为什么只顾自己却忘记了母亲?自己虽苦,还有地坛可去,还有母亲的安慰,可是母亲苦的时候,能去哪儿?谁去安慰她?一个个问号,重重地压在作者心头。世间的风动影动,都极易引起他思母的情绪。作者摇车进入地坛,放下椅背,躺下等着,等着母亲去接他。虽说他明知母亲已不可能去接他,可他宁愿等,等的是一种感觉,等的是一种怀念。
  2、对儿子悉心的照料
  母亲放心不下残疾的儿子,整日里四处张望,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像守候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生怕他一不小心跌倒似的。好多时候,母亲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他的动静。当他发疯似地摔打东西时,母亲并没有嗔怪他、阻止他。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如能减轻儿子的苦痛,母亲甘愿儿子把那些东西摔打在自己身上、心上。母亲千方百计地讨好儿子,千方百计地使儿子好受、快乐;母亲的心却在滴血。长期的苦楚、劳累使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走时,一定还在惦念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她不情愿地走了。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自诉:可是母亲走了,可是母亲走了……母亲的走,留给他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分明是在告诫我们,生命中的遗憾,是在不经意间铸就的。
  3、对儿子人生的影响
  多年来作者第一次意识到,地坛公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他的脚印,有过他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车辙。“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起来,“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母亲”成为史铁生心中一个永恒的结。在这位长期用轮椅丈量土地的作家的心目中,“母亲”是他念念不忘的一个字眼,“母亲”是他的一切,是他所有的精神财富。这种对母爱深沉的愧疚和强烈的歌颂之情,交织在一起,丝丝相扣,构筑了这篇作品复杂的母子情结。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杨大军,教师,现居甘萧静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