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杜诗看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作者:阙明坤




  4、“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情怀
  孟子曰:“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仁”是儒家所强调的,其主要着重视的即个人的真善美,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爱人”。杜甫的仁民爱物情怀,出自“民胞物与”思想,这是杜甫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民胞物与”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无论是对人民,对生命本身,还是对大自然,杜甫身上都表现出“仁民爱物”的情怀。《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在“幼子饥已卒”之时,他还想到那些失业的流民、戍边的人,自己生平免租税,不必征伐,尚且如此不幸,由此推知,那些普通民众的景况更为悲惨。诗人从自己家庭变故、遭遇不幸中,想到其他受苦受难的人们,感到社会危机即将爆发,这是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民族的灾难而产生深重的悲感,这是感同身受的推己及人,这就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重要原因,这种博大的胸怀也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原因。杜甫的仁爱之心还推广到宇宙中间的大自然,譬如《过津口》中:“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当他看见鱼儿的生命垂危时,不禁产生恻隐之心,这与他关注民间疾苦,仁民爱物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杜甫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
  
  杜甫继承的是以孟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统,主要是先秦儒家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对杜甫有着积极影响。杜甫无论是积极入世,还是忧国忧民,都源自儒家心忧天下、民为邦本的思想。儒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而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
  著名学者莫砺锋认为,杜甫是儒家仁学在后代的最好代表人物,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陶铸有着杰出贡献:杜甫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胸怀宽广,对不同文化和思想宽容接纳;他还对天地万物怀有深挚的仁爱之心,杜甫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领域的闪光点,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
  总之,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及其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杜甫折射出中国古代士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精神。
  
  阙明坤,男,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