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区域民族文化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
作者:黄 萍
传统的文学史教学以历史时间为线索、以朝代文学形式为中心。区域民族文化虽也考虑到时间历史因素,但更多的是区域地理、民族人文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点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的流变传承,很容易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化传统(虽然很大程度上只是体现为上层的、精英文化)面貌、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而区域民族文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横向上剖析时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结构内涵,对把握作品的外在产生情况是大有帮助的。现今关于作家心态的研究诗歌热点,对一个时代某类群体或个人心态的把握与区域民族文化的研究则相反,而这样的研究,可以内在于作家心灵体悟,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精神气质无疑有很大帮助。虽然区域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中广泛地运用,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调的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只是在分析某位作家、流派产生的原因时稍带提及。对作品中出现的带有地域民族色彩的语言符号有关注,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不够。如分析楚辞中的“兮”时,都知道楚文化作品中爱用“兮”,但为什么会用“兮”,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却不甚了解。对语言符号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深层文化因素的关注了。
区域民族文化分析绝对不是某种外在的决定论,但这种先天存在的本土民族文化因素对作家、流派的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人不能够脱离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更谈不上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文化。特别是在乡土中国,区域民族文化观念浓厚,作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甚。当然,也有少数“叛逆”者对传统文化的批驳很深,但往往这样的人,传统文化修养也是非常高的,只有理解得更深,才能批判得更深刻。他们对传统文化、文学样式解构的同时,创造的新文学样式,提倡的文学风貌也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传统色彩。真正的“文化”断层是不存在的。人格独立、清高如庄子,其作品中带有的浓郁的楚文化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区域民族文化研究方法绝对不是在宣扬某种环境决定论。而是客观地、冷静地、理性地分析文学作品、流派的区域文化因素及这种文化因素对作家、流派乃至文学史的影响。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分区、结构、发展,也有利于了解作家精神气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本土文化因素影响,这恰恰也是时间、历史及心态分析方法需要关注的。三种分析方法的和谐并存,对整个古代文学史研究教学大有裨益。
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