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教学需要恢复生态平衡

作者:曾繁平




  2、该问则问
  现在语文课堂提问有两个不好的毛病,一是教师“一问到底”,一是学生“一问到底”。前一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早已经有目共睹,但是后一种模式是否就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最好发扬呢?其实不然。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5、6分钟之后,教师就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浅显,大部分是词语的理解等,后来学生越提越有劲,可是问题离文本也越来越远,甚至有些好像是专门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这样一直持续到下课,共提出了40多个问题。且不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有多少,光是这40多个问题,学生就很难记住。
  应该指出,这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自己问题的教学思路没有错,关键是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围绕文本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符合课改精神的提问不是学生“一问到底”,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该问则问”,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该听则听
  听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要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4、该练则练
  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是有些课堂教学中大大减少了训练,甚至是干脆不练,认为这样才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细心研读《标准》后,我们确实发现它有意淡化了“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得多。
  在应试指向非常明确的训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忽略了,创新思维被冻结了,这种训练应该摈弃。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对路、适中、适量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依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没有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学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学生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该训练时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训练,只是要把握训练的度,要创新训练的方式。
  
  曾繁平,教师,现居湖南澧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