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

作者:王莉莉 韩玉强




  “前”“后”分别表征时间中的“过去”和“将来”,这与国外研究者“时间在动”的隐喻④相一致。此隐喻把时间认知为空间直线运动的实体,所以时间能“来”能“往”,有“过去”有“将来”。我们古汉语更是直接以“往”和“来”等来指称时间(的过去和将来),如“不慕往,不闵来。”(《荀子·解蔽》)。事实上人们身边的许多客体事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不断依次发生消逝,人们从中也意识到了时间。直线运动的时间就像一条传送带把这些客体事件依次从将来带到现在再带向过去,过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将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就是汉语所谓的“往古来今”⑤。同时时间的运动自然也确定了其前后的方位,指向前,背离后,从而形成时间认知中的客体参照策略。在这一策略中前后方位的参照不是认知主体而是认知的客体时间,即前后是时间的前后,前指向过去,后表示将来。例如汉语“日前/日后”、“以前/以后”、“今后”、“前几天、前两年、前些时候”等。
  主体参照和客体参照两种认知策略的存在也造成了时间前后认知的相对性,汉语前后对时间的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前后矛盾”。其实很早就有人觉察到了这一现象⑥,只是现在的学者予以解释而已,但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的发展:从发现、描写到解释。
  
  3.结论
  
  汉语时空前后的隐喻认知,首先源于对人体特征和自我运动的感知,并将其投射到其它空间物体,进而形成空间前后的两种认知选择策略,即主体参照和客体参照。在通过空间认知时间的过程中同样贯彻了主体参照和客体参照这两种认知策略。汉语时空前后认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非空间这一普遍的隐喻思维方式。
  
  注释:
  ①②转引自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一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③④对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国外学者通过共时研究多种语言中的时间表达,总结出了两种以空间线型运动表征时间的隐喻系统。本文使用H. Clark (1973)的提法,即“时间在动”的隐喻 (the moving time metaphor)和“自我在动”的隐喻(the moving ego metaphor)。
  ⑤我们古人以此来表明时间的流动性并借指“全部时间”,谓之“宙”,以和空间的“宇”相对应,古汉语中时间和空间统一称为“宇宙”。见《尸子》:“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方曰宙。”
  ⑥钱钟书曾说过,前可以表示未来,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吕叔湘也曾指出:前可以表示未来,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至于汉语“后”的时间指向,主要指将来,其表示过去在汉语中的实现较少,《现代汉语词典》有一例“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王莉莉,韩玉强,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