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贝青乔《咄咄吟》组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作者:王 娟




  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百姓,面对残暴的敌人,也在奋力抗争。“飞尽虫沙劫后灰,均奢桥畔重徘徊。蟏蛸纲偏黄金尺,小肆无人问卜来。”七十多岁的卖卜老人张永茂“锐身自任”,潜入宁波城中作内应。前线总指挥张应云嫌其“出身微贱,颇轻之至,是耻与其共事”,张永茂自带北勇奋战数日,囊空粮绝,老人竟气绝身亡。“满城兵燹泪痕多,风雨姚江放艇过。他日不堪重记忆,一村牛与一村婆”。余姚失陷,诗人经过此地,“见城外民居毁成平地”,又听说:“有群夷挟一村妇,妇故健,手捣衣杵乱击,夷乃逸。”这是一曲正面歌颂人民伟大力量的赞歌,一个手无寸铁的老妪,在侵略者的挟持下不甘示弱,以衣杵击败了敌人。这些诗篇歌颂了人民无畏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热情,读后令人肃然起敬和由衷赞叹。
  诗人以浓郁的爱国激情和饱蘸浓彩的画笔,着重描绘了爱国将士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战到底、壮烈殉国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些形象与那些畏敌求和的封疆大吏、达官显宦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爱国精神的一曲曲颂歌。
  
  三、愤怒控诉英国侵略军的残暴罪行
  
  英国侵略者的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贝青乔辗转南北,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侵略者的种种残暴罪行,对国破家亡之苦有切肤之痛。诗人曾自谓“愤懑欲有言”,“遂委志于诗”,挥笔做诗,满腔悲愤地控诉了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宸翰红题券一章,东南五口并通商。”。诗注曰:“夷人要求八事,其中最重者有三:一欲于和券上钤用国玺;一欲于广东香港、福建福州、厦门、浙江宁波、江苏上海五处设立码头,以为通商互市地。一欲赔偿林则徐所烧鸦片烟价,洋银六百万元,及其他犯顺后所费兵饷,洋银一千二百万元,并广东历年商欠洋银三百万元。”贪得无厌的侵略者无耻地提出了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诗人愤怒了,不觉痛苦地吟出“渴毫狂吸墨池倾,洒遍蛮云总不平。嵩目陈涛多少恨,翻教诗史浪传名。”强烈表达了自己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和对祖国处于危难之时的忧伤。
  “鸩媒流毒起边烽,海国三年费折冲。叹息漏卮今已破,不堪重问阿芙蓉。”侵略者所谓通商,其实志在销售鸦片,大量的白银外流,人们的机体被腐蚀,精神被麻醉,身心遭受“阿芙蓉”(鸦片的别名)的毒害。诗人以无比悲痛的心情记录了侵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侵略者掠尽金银,留下一片血腥。“浪卷孤城血点腥”,“炮云卷血洒平芜”。“慈溪万户静如村,略有人烟惨不温。”敌人的炮火席卷大地,血染城池,腥风触动,敌军铁蹄践踏下的凄惨景象,令人触目伤心!于是,血泪化成了怒火,迸发出了充满刻骨仇恨的诗句:“仰见雷霆天怒赫,轩弧舜戚复东征。”面对侵略者的践踏和凌辱,中华民族是不会退缩的。
  
  四、小结
  
  《咄咄吟》因事做诗,就诗作注,以诗纪史,以史证诗,合起来就是一部诗史。它是贝青乔一生创作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爱国主义的诗史,并广为流传,奠定了贝青乔在近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任访秋先生对它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咄咄吟》一诗一注,全为纪实之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钱仲联先生也深情地赞颂道:“无愧为时代的镜子,一朝的诗史”。
  
  王娟,女,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在读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