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贝青乔《咄咄吟》组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作者:王 娟




  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号无咎,又号木居士,江苏吴县人,诸生。他出生于寒儒之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父亲热肠爱国,关心乡里,曾发起办粥厂救济当地灾民。因此,贝青乔更能体察百姓的疾苦,对人民处于“兵灾水灾相比连,斗米五百青铜钱”的悲惨境遇深为同情。尤其是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署中任事时,他曾在林公带领下参与赈灾,深为林则徐关切民瘼,勤心政事的品格所感染,并结下了诚挚的师生之谊。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因坚持禁烟抗英反被罢官,贝青乔深为林公的遭遇而愤然不平。他挥笔写下了“三更起拔长剑舞,雄鸡喔喔天雨霜”,“始知慷慨男儿志,死在沙场是善终”。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与志向。于是,诗人投笔从戎,毅然投效扬威将军奕经军幕。他曾受命潜入宁波城中侦探敌情,又亲率乡勇赴前敌作战,抵抗英军。
  贝青乔抱经济才,熟谙武备,他不只是“技剑出门去,行辕力请缨”的爱国志士,而且还是“戎马场中经历久”的坚强勇士。他满腔爱国热情,想要有所建树。然而,他在奕经所率领东征军中,亲眼目睹了英国侵略者残暴无情,再加上清政府及其官员的腐朽昏聩,诗人的抱负终未得以施展。
  言为心声,不平则鸣。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求和派的憎怒,对统治者的愤懑,对将士殉难的悲痛和对群众抗英的崇赞,溶和着诗人自身的忧国之思,爱国之忱和报国之志,汇成百余篇诗章,这就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史——《咄咄吟》。
  《咄咄吟》是一部大型组诗,由120首七绝组成,每诗咏一事,诗后附有详细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自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以诗纪史,就诗作注,“题曰《咄咄吟》,言怪事也”。诗中既有热情的歌颂,又有愤怒的控诉,更有无情的揭露,字字为血泪所凝成。整个组诗真实地记录了鸦片战争最后阶段即东征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总的反映了清帝国的落后与腐朽。在充满着血泪和怒涛的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中有其一定的地位。
  
  一、深刻揭露了清王朝文武官吏的昏聩无能
  
  鸦片战争的爆发,终于惊醒了“天朝盛世”的迷梦,清王朝色厉内荏的本质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使人民感到震惊和愤慨。贝青乔的《咄咄吟》重点在于揭露与讽刺奕经军中的“咄咄怪事”,或讽刺清军将领的昏庸和愚昧无知,或抨击他们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或揭露他们大敌当前仍蓄娼玩乐的丑行。这支东征军从将军奕经到文武随员,都置国家危亡于不顾,所关心的是争权夺利,邀功请赏,其昏聩腐败的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他笔下,昏聩无能的官吏们的丑恶嘴脸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请看临阵指挥的武官张应云:“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弯庐吸一灯。”大敌当前,炮声四起,指挥官却“瘾至,卧不能起”,致使大军溃败,伤亡惨重。“天魔群舞骇惊魂,儿戏从来笑荆门。漫说狄家铜面具,元宵飞骑夺昆仑。”面对敌人的洋枪洋炮,昏庸的指挥官却为了借侥幸取胜以邀功请赏,他异想天开,视战争为儿戏,临时招募了一些乌合之众,头戴纸糊面具,装神弄鬼,结果一败涂地。“飓风敢往神相助,一卦灵签卜虎头”,“方说四寅期要密,漏师早有寺人貂。”嘲讽作为最高统帅的扬威将军不是认真研究作战策略,而是迷信于梦兆,靠求神问卜决定战计,在西湖关帝庙求得“虎头签”,就不顾准备充分与否,决定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同时反攻三城。结果,早被英军获悉,造成反攻溃败,真是昏庸至极。诗句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悲愤,对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政府官员给以无情的讽刺。
  再看那些文官们则无所事事,寻欢作乐。“春风满座醉嘈嘈,一掷何妨百万豪。恰当羽书中夜静,蜡灯酣赌好分曹。”国难当头之时,官员们中夜聚赌,仍过着挥金如土、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画样双堤镜样波,星轺花下几经过。萧萧听尽吴娘曲,不道销金自有窝。”大敌当前,国家危难之时,奕经的心腹阿彦达之流,却于西湖船上狎妓玩乐。“帐外交绥半死生,帐中早贺大功成。赫啼小纸尖如匕,疑是靴刀出鞘明。”诗中记录了骆驼桥之役,军中“一人手小红旗,报前队大胜”,指挥官张应云不问虚实,急欲带众前往,而他的部下随员早已“争入拜贺,并于靴筒中出小纸条谓有私亲一二人,乞附名捷享中”。当时作者就在帐中,亲眼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他“始悟军功保举之人,不必亲在军中也。”这首诗绝妙地讽刺了奕经麾下的一群文武随员在东征期间贪污受贿,冒名争功的丑行。
  东征一开始,清军就畏葸求和,他们对洋人卑躬屈膝,惧之如虎。在敌我对峙的战场上,清军统帅竟无耻地答应英国侵略军“索饷犒师”的要求,“结好同浆酪酒间,还劳款送到舟山。”耆英等人与英军定约,把沿海一带的饷银连同绅士们所捐款银搜括殆尽,凑成洋银六百万元,送到敌军船上。“群公更有安边策,括尽军储补寇粮。”一面是爱国将士的殊死搏斗,一面是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诗句绝妙地讥讽了他们投降卖国活动的丑态和罪行。“日旗飞影出城楼,惨惨金陵日色愁。曾是秋风文战地,椎牛酾酒宴兵头。”人民的哭声未绝,将士的血迹未干,而那些投降派已和侵略军推杯换盏,握手言欢了,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诗人通过以上数诗,以犀利的笔锋,尖刻的语言,刻画了那些文臣武将怯懦无能、惧洋媚外、误国殃民的种种丑态,向读者展现了这支东征军的真实面目。
  
  二、歌颂英勇抗敌的爱国将士和人民群众
  
  诗人贝青乔在他的戎马生涯中,耳闻目睹了许多爱国将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咄咄吟》组诗中有许多歌颂这些英雄人物的诗句。试看:“后土皇天宝鉴之,峥峥南八是男儿。归元双目犹含怒,想见衔髭饮刃时”。诗注中叙说了四川守备王国英“帅众奋勇入月城,烟焰中挺刃直前,误中火箭,遂被执。……而国英独骂贼不屈死。”作者以极其沉痛的笔调真实地刻画了王国英被俘不屈,视死如归,骂敌而就义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背嵬五百压云屯,阵脚如山屹不奔。臣自死忠儿死孝,九原挥泪拜君恩。”金华副将朱贵父子带领五百人骁勇善战,朱贵首当其冲,“右臂为夷炮击断,犹以左臂执红旗”,指挥部下与敌人浴血奋战。“后为火箭所中,始坠马而亡,其子复取其旗指挥,亦中夷炮死。”诗中满含着诗人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的同情和崇赞。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将士也积极地投入了战斗,“膻碉腥峒郁崔嵬,万里金川赴敌来。狭巷短兵鏖战处,百人轰如一声雷。”西南少数民族在土司阿木穰的带领下,骁勇争先,誓死保国,一百余人壮烈牺牲。这些英雄形象,十分感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将领的英勇顽强、至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人歌颂的不仅仅是这些高级军官,更多的是下级官吏。“头敌仓皇奋一呼,飞丸创重血模糊。怜伊到死雄心在,卧问鲸鲵歼尽无?”此诗记述了乡勇头目谢宝桢“奋勇先进,误中炮子,扑入深涧中,其同伴救归。铅子深入腹内,无术可出,呻吟一昼夜而死。”他在生命垂危之际,不是关心自己的性命,也不是牵挂自己的亲人,而是临终仍念念不忘杀敌报国,大声问其同伴“宁波得胜仗否?夷船已烧尽否?我则已矣,诸君何不去杀贼耶?”此诗以简洁的笔触描写了苦战的悲惨情景,塑造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悲壮!“缚贼声名满广陵,少林遗派有师承。临风流尽双眸血,可比脐心一点灯。”这是一曲扬州名捕杨泳的赞歌,他师承少林,“年七十,力敌数十壮夫”,面对伤亡的将士,“泳哭之,哀目尽肿”。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好像置身于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看见一位七十高龄的老将浑身是胆,巍然屹立,苍凉悲壮,双眸凝血,无不使人潸然泪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