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讲解法与引导法的教学效果比较

作者:梁春花




  通过策划组织,进行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基础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实验,虽然两者在20课时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发现引导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比传统讲解式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们全方面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引导式教学方法自身有学习耗时较长的问题。
  [目的] 评价传统讲解式教学方法与引导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实验了解不同教学方法间的效果差异,通过实验了解学生的思维转化过程。
  [背景] 传统的阅读教学,着重点在于教师的权威讲解,在于教参的权威解释,田春林同志描述为:广大教师以单纯的阅读破解、解释结论封杀了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1]我们称之为讲解式教学,但是,当前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阅读《论语》的过程、理解方式与之差别太大,很值得大家去思考。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根据这点设置了以引导方式进行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不断改进,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们的教学效果如何呢?为了直观地展现其区别,经过语文小组讨论后,我们采取平行实验的方法:同一位语文老师教学,按成绩平均分配的高一新班,同样的基础课文,观察学生们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对相同问题理解能力,对相同阅读材料的感受与评价能力(以分数形式表现),然后做出评价。
  [教学时间] 高一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周至第三周,共计20课时。
  [对象] 两个按入学成绩平均分配的高一新班,一个班为新课标组46人,另一个班为传统组48人。其中新课标组46人,是剔除了两个未能系统完成学习的同学后的数字。
  [教学内容] 《荷塘月色》、《“布衣总统”孙中山》。
  [教学方法的设定]
  传统讲解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采用传统的教学讲解方式,课堂不设提问环节、讨论环节,设置“朗诵、讲解、练习”三个环节,具体讲解内容参照教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不布置拓展阅读。
  新课标基础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采用引导式的培养方式,体现其个性化阅读差异,课堂设置为“朗诵、带问题讨论、提问、评析、练习、再讨论”,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带问题讨论”、“提问”、“再讨论”三个环节上,在课后,印制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及对应的引导材料,对学生进行横向拓展。这其中,教师需要针对热点难点合理地设计教案,以理解为基本要求、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增强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适应。
  《荷塘月色》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赏析上,从大及小,先赏读正文,后及佳句,再及美词,通过赏析“荷塘”与“月色”,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环境、意境,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欣赏,而后在“再讨论”环节评析作者如何借景抒情,增强理解。课外阅读材料为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
  《“布衣总统”孙中山》通过故事形式,分散表达伟人之“布衣总统”经历,引导学生掌握传记的类型与写作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去分析各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在提问、评析两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再讨论”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并做出适当的评析,分析人物时代特点及文章写作特点。课外阅读材料为埃德加.斯诺先生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舍本逐末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痼疾,如何设计让学生有节制地解读文本,制定激发学习兴趣的高效率阅读的教学目标[2],这种问题正是我们考虑的重点,然而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应当是逐步的提高,采用“引导”加“促进”式教学是最理想不过的方法了。
  [实验的评价]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这一个动态过程中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当以学生能力上的变化作比较,最直观的是他们在书面上所能表达出来的,以及他们想得明白而表达不出来的,也即他们能欣赏得到的这两部分的成绩。所以,我们进行三部分形式的评价,一部分是问答题形式,以考查学生的感受、理解、评价能力;另一部分以不定项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欣赏、感受能力;第三部分,综合评价,以读后感形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一部分满分为50分。考查有三次,第一次,摸底考查,在教学实验之前,采用的阅读材料是朱自清的《背影》;第二次,教授完《荷塘月色》、《“布衣总统”孙中山》两文后,以教学内容为考试阅读材料,写作《“布衣总统”孙中山》的读后感;第三次,紧跟第二次考查,阅读材料是鲁迅的《拿来主义》。
  所出的考查题目均参考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新课标后的历年高考、会考题目,经语文小组研究讨论方确定。每次考查时间为150分钟,为非授课的同一个老师闭卷改卷,另有一老师复评。
  采用统计学表达,用考查平均分方法比较各组学生情况,同时进行双样本的分差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实验结果] 见表1。
  
  其中:I为问答题形式的分,II为不定项选择形式的得分,III为读后感作文得分;
  平均分差=新课标组平均分-传统组得分。
  经过Excel系统自带的t检验公式(t-test,TINV),进行了共计12组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两组学生之间在95%的置信区间内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步放大的倾向,尤其是第二部分不定项选择形式的答题上。
  [讨论与分析]
  通过表1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方法在完成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目的而设置的题目时,与以新课标为基础的引导式教学方法相比成绩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情况是:新课标的引导式教学远比传统教学所花费的教学时间要长,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完两课大约12课时,剩余的课时我们安排用于传统的复习以及练习上;而新课标的引导式教学花费了超过18个课时,回头复习的时间不足2个课时。
  第一次考查结果表明了,两个班的学生基础相差无几,所以,在以上严格条件下,两个班学生的教学效果具有高度的可比性,结果可信性较高。
  通过对比问答题上的得分,可以发现,新课标组与传统组在第二次考查当中差异依然不明显,说明传统教学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尽管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能够使得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受、理解、评价能力。
  但是,从第二次考查中,在不定项选择题的回答上,答题差异最明显,除了对已经学过的课文,即使是未学过的课文,在理解、鉴赏等方面上,新课标组的分数也显著地比传统组高,尽管需要考虑到学生教学时间上的差异,但是这样的结果也是出乎意料的;新课标组在经过拓展阅读训练以及课堂上的引导式教学后,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平均分差距较明显,尤其是不定项选择更能够体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他们的欣赏能力;在第三次考查中,面对全新的阅读材料,传统组的学生得分要更低一些;在读后感的写作上,三次考查,除了在得分上可以看出新课标组的同学能力更突出外,字数也有差别。我们每个班按照学号顺序抽取10位同学三次的作文粗略统计了一下字数,见表2。这其中,由于《“布衣总统”孙中山》的读后感较容易入题和发挥,所以未能直接看出两组学生的能力差别。在第三次考查中,虽然鲁迅的文章有极强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学生们都表现出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