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为学生心灵扫尘除垢

作者:蒋会太 胡熙平




  4、幼稚、不成熟的学生。这类学生人虽然已进入中学,但“心理年龄”仍处于“儿童期”。他们不能全面地看问题,经常走极端,却又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这种心理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第一,嫉妒会使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与好嫉妒的人共处,很难真诚,很难持久。第二,嫉妒的突出表现就是中伤别人、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进步,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第三,嫉妒不仅危害别人,也危害自己。倘若一名中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有人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蛀虫、人格的白蚁。这句话里就包含了嫉妒种种危害。
  (四)早恋现象。
  我校学生何小刚,初一时成绩排在全年级前几名,到初二成绩下降,初三时虽有提高,但进步不大,老师还以为他是因身体不好所致。后来通过他的作文才知真相,他在作文中写道:“她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牵动着我的心。我暗暗喜欢她整整三年了。每当看到班上的男生同她讨论问题、说笑,我的心就痛,我就想去揍那些问她题目、找她说笑的男生。我也想集中精力学习,却始终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
  这就是老师和家长最担心的“早恋”现象。一般认为,早恋是指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一种不成熟的性爱慕。
  为什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容易萌生早恋呢?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生理上看,中学生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包括身高的猛增,同时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体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激素的分泌使中学生产生了最初的生理冲动,所有这一切导致中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成人感”,也出现“孤独感”,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了解异性,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
  再有电视、电影、录像的影响。过多地放映有关爱情的影片,这对情感强烈、易动摇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另外,有些学生临近毕业,升学无望,受农村中“早娶媳妇早成家,早生孩子早得力”思想的影响以及无知父母的鼓励,也导致早恋的发生。
  中学生的早恋不仅影响学习,影响进步,而且因其幼稚和冲动,还会导致出轨行为的发生,最终酿成不幸后果。
  
  三、如何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传统的观点认为“无病即健康”。这里的“病”一般指身体疾病。现在国际上提倡“全面健康”的新观点,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心理学家作过不少论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1、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和生活。
  2、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比较注重友谊,乐于和人交往。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
  3、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都有基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能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4、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了解,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5、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比较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
  1、学校高度重视,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齐抓共管。
  学校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条件允许的话,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像祁阳一中就有雷运姣热线,道县一中也有心理咨询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了解,因此每位课任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课程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违纪犯规及不良行为都是心理失衡的表现,针对其表现穷根究底,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
  2、每位公民应有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给未成年的孩子多一份爱心。
  有关职能部门为了让未成年孩子有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要治理整顿不规范的游戏室、网吧,一些成人娱乐场所应拒绝未成年孩子涉足。多开放一些未成年人游乐场馆,比如:公园、图书馆、历史博物院,让我们的中学生接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熏陶。
  3、父母应担负起做家长的教育职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你的工作还是生意再忙,都别忘记给予孩子亲情关注,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农村务工人员大量外出,老人孩子成为留守人员,希望这些家长能采用多种方式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联系,不能让孩子成为漂泊无依、心无归属和依附感的断线风筝。
  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中学阶段是他们发展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关心孩子的将来,请关注他们的现在,关注他们现在的身心健康。
  
  蒋会太,胡熙平,教师,现居湖南道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