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为学生心灵扫尘除垢

作者:蒋会太 胡熙平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没有?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关系到今后他们步入社会,是造福社会还是祸害一方。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使青少年全面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面面观
  
  根据调查和中学生的自我报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初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高中生约为19%,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嫉妒、任性、孤僻、逆反、焦虑、神经衰弱、社会困难、学校恐怖、学业不良、歇斯底里、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现象探因
  
  我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十多年,发现中学生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厌学、自卑、嫉妒与早恋。现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些分析。
  (一)厌学心理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学生原本纯真活泼的天性也统统被装进了沉甸甸的书包里。这样一来,因厌学进而辍学已成为时下中学教育的一个日趋严重和突出的问题。具体地说,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身基础比较薄弱。有些初中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因此他们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感到吃力;再加上毅力不强、意志薄弱的因素,越来越感到难于坚持下去。日复一日,随着知识深度的加深,他们的畏难厌学心理也渐渐地产生了。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私营经济的兴起,不少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与其所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这难免使一些初中生对读书的意义产生怀疑,形成“不学文化照样挣钱”、“读书无用”等模糊认识,加之我们教师、家长引导不力,厌学心理应运而生。
  3、学习内容单调,格调低下的刊物、录像以及上网等,逐渐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有些教师和家长望生成材、望子成龙心切,违背教育规律,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强迫学生学习。而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又缺乏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导致了学校生活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有些学校的周边环境缺乏治理整顿,一些以营业为目的且格调低下的书刊、录像和不规范的网吧,让学生充满极大的诱惑力,导致学生兴趣转移。
  (二)自卑心理
  有位初中生,英语考试不及格,老师找他谈话,他情绪低落地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看来我不是学英语的料子。”像这样由于发展受挫而藐视自己的低落情绪,就是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一旦落后于他人,处于不利地位时,便会认为“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他人”,遂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学生由于在集体中遭受轻视、嫌弃和冷落,享受不到集体温暖时,便会由伤心而自卑。还有的学生家境不如别人,以及有生理缺陷而自感低人一等,矮人一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自卑心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身上存在且在逐渐深入。
  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从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有些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处理问题能力差。当主体与环境发生矛盾、括以下几个方面:
  内心的苦恼和忧伤深埋心底,产生一种前途暗淡的自卑感。
  2、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或失败就丧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3、有些学生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对自身和现实环境的利弊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也会助长自卑的产生。他们过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明知是某些方面不如人,却把自己看成一切方面不如人。遇到困难挫折或障碍时,看不到有利因素和发展前途,就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自卑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负担,过于自卑无异于自毁。中学生一旦成了自卑的“俘虏”,就很难有所作为。首先,自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其次,自卑动摇了学生的成才信念,消弱了学生去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再次,自卑会使学生思想空虚,精神颓废,失去人生追求。显而易见,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嫉妒心理
  蒋琳和王晶晶,是初二年级成绩拔尖的两个学生。她俩是同桌又是朋友,常在一块学习,讨论问题。半期考试后蒋琳强烈要求班主任换座位,理由是:我比王晶晶成绩好,她心里不服气。我认真地帮助她,她却用卑鄙的手段让我期末考败了。王晶晶也向班主任诉苦:我家比蒋琳家条件好,我吃穿讲究点,她却骂我“妖怪精”、“害人精”。
  她俩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心理。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嫉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东方式的“你行,我不让你行”;另一种是西方式的“你行,我比你更行”。但无论哪种嫉妒,从本质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同宽宏大量,奋发进取等健康人格是格格不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且见到别人在某些方面(如才华、财富、相貌)胜过自己时,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嫉恨的情感,是一种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全面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反映。
  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
  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明显增强。但由于其身心发育的不成熟,他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如果教师、家长引导不力,他们就会误入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境地,人也会逐渐变得虚荣起来。这种唯我独尊,追求虚荣的心理很容易与尊重别人的心理产生冲突。平时当两个人差不多时,这种心理冲突尚不明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人有了长足的进步时,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就会急剧膨胀,与尊重别人的心理形成尖锐冲突,其嫉妒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下面几种类型的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1、虚荣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2、独占欲很强的学生。这类学生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事(荣誉、成绩、表扬等)都揽在自己身上,哪怕他人得到一点,内心就不舒服。
  3、耽于幻想的学生。这类学生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努力去赶上别人,而是在想象中安慰自己。当现实无情地击破他们的幻想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