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引导
作者:卞光耀 徐 敏
一、散文品读中领悟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赏析等几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理解肤浅,理解错误,是阅读的失败。但是,在阅读中,没有情感的参与,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1、透过文眼悟情感。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荷糖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开头,抒写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真实心迹,透过文眼,用情去感悟“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中夹杂的摆脱不开的淡淡的哀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朱自清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悟情感。直抒胸臆是作者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如《指南录后序》的教学,全文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中的第四段则以直抒胸臆为主,又历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饱和着作者文天祥强烈爱国情感,教学中可重点切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歌,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倾泻。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二、诗文诵读中体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1、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2、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同样,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词感奋与感伤的双重感情色彩。也需师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双重感情。
三、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在各种文学样式中意境之美当推婉约诗词,尤以婉约词为最。可以说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群芳竞艳、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
1、意境想象中理解情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早期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美的意境,通过情景的想象,使学生真正理解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2、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9种事物,如何把这9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幕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古诗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有清醒意识,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四、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就表示学生已经感应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尝语言或运用语言,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