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工具性的思考

作者:钱培江




  去年,教育部专门下发通知,建议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率先行动。大学语文课重新回到课堂,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同时也折射出对语文教学重视不够的客观现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而且把它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工具性作用应有充分的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进一步强化其作用。
  
  一、现状
  
  五十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曲折中前进,尽管受到了这样那样的影响和冲击,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教学观念始终没有变。但是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在不经意中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追求教学情境、学习上的变化,表面上的热闹,但热闹之后的冷静,发现丢弃的还是语文。
  1、与过去相比,语文的“老大”地位在下滑
  新中国诞生后的十多年,尽管祖国百孔千疮,但教育仍在艰难的条件下走上了正常的轨道,特别是把语文教学放在了突出在位置。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写道:“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同时强调:“语文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按照这个方针,语文教学从社会需要出发,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年浩劫,语文教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深化改革,语文教学开始了全面的复兴。
  然而近几年,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偏执和行动上的矫枉过正,再加上“西语霸权”等因素的冲击,致使我们的母语教学逐渐处在了可怜的弱势地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痛心地指出:曾经在学校课程里排行“老大”的语文,如今地位一路下滑,几乎可有可无。现状堪忧啊!
  2、与港台相比,语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语文教学的根在大陆,然而与港台相比,我们的底气有些不足。
  前年,台湾的一些政党领导人相继访问了大陆。他们每到一处,都会有一场精彩的讲演,给大陆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大陆的有关人士,不仅辞令水平逊色,而且知识缺陷明显。
  某校长在宋楚瑜演讲主持过程中,不仅讲话结结巴巴,顿断更正,更把“赠送”礼物说成是“捐赠”礼物,甚至不能认全二十八个字!
  在郁慕明来访的欢迎词中,某校长不恰当地用了“七月流火”。
  连战在南方某大学题写“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该大学副校长当众宣读,结果将“黉(hónɡ)宫”念成了“黄宫”,然而台下依然一片赞美之声。
  知名大学堂堂校长,语文水平尚且如此,普通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应该不难想象吧!油画大师陈丹青说,“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已经相当可怕”,原因是“递上来的纸条都是错别字连篇”。
  3、与国外相比,汉语学习应当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学,母语教学。我们满耳皆汉语,满目皆汉字。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近来报刊上不断传来国人语文水平下降的信息。
  《环球时报》2005年7月27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上海复旦大学曾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是留学生队。
  韩国《中央日报》刊载的《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说:中国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3日《谁该为国人汉语功底寒心》一文甚至说“中国人不懂汉语甚至闹出洋相的事早就不是新闻了”。
  一个个事例,折射出语文在国人心中远去的背影。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日渐冷漠,这无疑是一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二、成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国人对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北大曹文轩教授指出:“目前,大学生写论文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哪里,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陆俭明教授强调:这“是语文教育定位出了问题”。
  1、应试教育,语文工具性经历片面化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片面强调工具性倾向。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工具性得到了片面的强调。在教学实践中,最大流弊是与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繁琐的分析和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不少语文教师因此当起了“解剖专家”,完全“肢解”了语文知识,使语文变得鸡零狗碎。考试也只考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费时多,收效微。为了适应这一套,学生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于是就出现了“同心协力”对、“齐心协力”错的笑话,因而遭到了“误尽苍生”的骂名。
  2、矫枉过正,语文工具性正在被弱化
  近几年,语文教学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提到人文性,大多理直气壮,热情洋溢;对工具性,则不是不屑一顾,便是三缄其口。语文课一味地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生活常识课、历史哲学课、心理调节课等等。整个一堂课五彩缤纷,教师、学生任意发挥,想到什么就谈什么。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拉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云。长此以往,“误尽苍生”的骂名必定难于避免!
  3、“老大”不大,语文工具性遭遇边沿化
  现在,如果任由“西语霸权”、“网络语言”等不加节制地发展,那么必将严重冲击我们的母语教学,影响我们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1)“西语霸权”侵袭了母语教学。多年来,外语学习热情高涨,不仅校内热,而且校外补课与家教比比皆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凯歌,大大超过了母语教学的程度。学生在不停地背单词,背语法,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早读课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不属于我们的语言上。
  为什么外语教学竟然受到了全民的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不学外语或外语成绩不好,就进不了普通高中,就会与大学无缘。即使考上了大学,外语不过四、六级关,也别想安全毕业。总之,大家感到学外语比学语文重要。
  母语教学境况如何?可以说,不管是国家的体制上,还是人们的思想上,都很“薄待”母语教学。所以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毫无兴趣,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要学好语文,谈何容易?
  (2)网络语言冲击了语文教学。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电视、报纸等媒体,大量地出现在学生的口头和笔下。中学生写作文,往往是网络语言、英文、阿拉伯数字混用,让人看了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下面是某中学生作文摘录。
   “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文中的那些字母,就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中的网络“新语言”:JJ?穴姐姐?雪,青蛙?穴丑陋的?雪,BF?穴男朋友?雪,PMP?穴拍马屁?雪,PLMM?穴漂亮妹妹?雪,BT?穴变态?雪,7456?穴气死我了?雪。
  网语不是计算机语言,也不是汉语、英语,这类网外语言文化,不系统,不全面,一般人难于理解,即使是语言学家,不在其中也不会懂得其中的意义。
  网络语言给母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三、语文工具性应用的策略
  
  语文是一种特殊工具。它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的研究。“我们不应当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