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调控学生情感促进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肖厚满
情动辞发,披文入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教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胜任感(求成欲)、互惠心(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动机。
著名教育家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语文教学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课文本身和课外语文教育资源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导行,以情育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及其背后情感的体悟,给予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熏陶、引导。促使他们在人生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予以潜移默化,为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夯实基础。
语文担当着教育教学中“文以载道”的重任,她那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能充分的带给学生精神享受,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精神自由,其德育内容相当丰富,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中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受到课文中价值取向的熏陶和感染。其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以导激情,以文悦情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等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学习。
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缈;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感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情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进一步转化为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习语文的持久动力。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情,颁奖会上人们兴奋高兴,医院里人们心情压抑。利用这一道理,教师可用设置一定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教师可在教室四周张贴上海洋鱼类、植物和矿物的图片,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如同置身于“海底世界”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学习《海底世界》,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
为情造文,情发为章
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
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要用“如饥似渴”写一句话,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如果借助一次长跑比赛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嗓子冒烟了,嗓子干得快要冒火了……”的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丰富学生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给学生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的阅读感受。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新课标中确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学生的个人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情、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成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骨肉情,《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斑羚飞渡》中的团结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些都使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了一定的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康人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读激情,以情育行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还是引人入胜的小说,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个性情感。导情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必要时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
比如教学《真正的英雄》,如果备课时想到了真正英雄的伟大的人格,想到了英雄为了人类的未知事业,而甘愿冒险,奉献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的伟大精神,用真情写下教案,上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了“如出我口”,“如出我心”,呼唤起学生对英雄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形成作者、教师、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作为中介角色,在理解教材时做到了“情化”。诗歌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迹。”不能情化,不由情入,又何处见理?而从语文德育的特点看,这“好雨”要下得无声无息,潜滋暗长,更需要施展情的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并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要“晓之于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