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中课改后《大学语文》应该怎样教

作者:潘苗苗




  三、多途径地进行教学,教学实际上是不用完全停留在课堂上的,大学教育更是如此,参考书目的选择可增强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是非常好的课堂教学上的延展,但是这种延展需要学校和老师建立起一定的实践平台,当然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可以借助假设性的模拟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例如前面曾经提到的应用性、实用性内容的写作,新闻稿、行政类公文等等,都是可以进行假设和模拟的,当然这种模拟不应该仅仅是条件类别性的罗列,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讲身边事物,进行新闻稿或是相关行政公文的创作,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教育部提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母语、学好母语。国家需要人才,而人才不能简单的只用技术才能去衡量,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都是源自我们对文化和传统的理解,都是作为人才应该具有的哪怕我并不能用语言言说清楚。语文教学正是这种文化的精神的延续和传播工具。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也首先应该带有文化的传统性,而不是因时代性而忽略传统的存在。其次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应试教育,应该是针对心灵、精神的建构。再次大学语文应该是思维形式和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教材不合时宜、师资不够稳定、设置不太合理、政策制度空白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亟待改变的。借着高中课改的机会我们可以多方面地吸取经验,让大学语文的教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参考书目:
  孙昕光主编:《大学语文》,高教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郭永朝主编:《大学语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袁青山主编:《大学语文》,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堪东飚《高校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缺位的思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31卷第1期;
  郭芬云,常莉莉《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第26卷2006年第1期;
  陈伟《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经济师2006年第1期;
  高又谦《和谐教育对大学学科教学的启示—论多元智能的培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25卷第1期;
  
  潘苗苗,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