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中课改后《大学语文》应该怎样教
作者:潘苗苗
其次,传统的语文教学本身存在着与时代相脱节的问题。时代在进步,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多途径的信息获取,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赏读,从文章的时代背景到文章的层次大意最后是文章的中心的形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并且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更多时候这种模式还会断送学生对文学的心理需求。
再次,社会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背课文似的要求去学习语文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不断成熟化,教师作为教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观念和想法,所以是否能够随着在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固步自封地,停留在自己所处的年代和时代观念中不去接受学生的不同观点、看法中,从而失去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机会,是社会与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课改之后,怎样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即不能像对中学教学那样只把知识停留在课本中,同时也不能让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过程中丢失,所以以什么角度、什么方法、什么内容来教授《大学语文》的课程是学要我们随着时代和形式的变化去摸索和探讨的。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
(1)、高中课改涉及到的课本内容变化
通过国家认定的高中课改试验教材有:苏教版、人教版、广人版、鲁人版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材中“单元”被“专题”取代:以往语文教材的划分都用“单元”表示,每个单元涉及的都是同一种文体或者相同的知识点,而新教材用“专题”取代了原来的“单元”,5本教材22个专题,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例如,高一上学期的教材分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确定的主题,根据主题安排文章。从如何进行人生设计,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编排结构更贴近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改不仅教材结构有变化,而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各方面都有变化,例如,网络语言进入课本,北京版中北师大岑运强教授写的《新鲜的网络语言》首次以当代著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学生们将在语文书中见到“:-)”、“:(”等熟悉的网络符号。
语文教材中的新面孔:以北京版教材为例《雪山飞狐》(金庸)、《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新鲜的网络语言》、《游侠列传》(选自《史记》)、《哦,香雪》(铁凝)、《秦腔》(贾平凹)、《棋王》(阿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加西亚)、《变形记》(卡夫卡)、《西西弗神话》(加缪)、《龄官划蔷(红楼梦节选)》、《聂小倩》(蒲松龄)、《红灯记》(京剧选段)、《杨门女将》(京剧选段)、《铸剑》(鲁迅)。人教版语文教材则有,名著导读:《大卫·科波菲尔》、《飞向太空的航程》等时代感较强的文章。短新闻: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等。
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正在不断地扩张,而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如不更上变化,将会被专题的文学教育和高中语文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而变成“文科生不屑学,而理科生不爱学”的政策鸡肋。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转变呢?
(2)大学语文内容的选择
学习与借鉴高中课改的变化,新编排的《大学语文》教材,尽量不要在课文选择和教学内容上去重复用工,这样完全没有新意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就会避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加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找到可以帮助其进步的新的技能。
首先教材的变化是亟待解决的,上面提到的《哦,香雪》、《秦腔》即在北京版高中教材中出现也同样在个别的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出现。这种现象让大学语文的教学存在了相当大的被动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材内容着手,同时向高中课改学习,将以前简单的依靠类型划分的方式变化,用专题的形式带动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高。
对于老篇经典文章敢于大胆取舍。老篇经典文章一旦长期被人们选择学习,文章的理解往往被规范化,缺乏了理解的自主性。同时这部分文章有的已经脱离了时代的进步,人们很难去体会和了解其时代的特点与价值,完全靠参考书中前人的认识去拷贝,这样在学习文章时学生是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所以不要因为经典而忽视其存在的缺憾。
对于时代性较强的当代作品可以大胆地选入。时代性较强可以拉进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容易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意愿,能更好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品读作品。
其次,针对大学教育本身带有的职业性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针对学生未来工作的技能性内容。例如写作课程,可以针对性地加入新闻写作、广告创作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和实践结合,建立一定的实践平台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提高动手能力而不只是将学习简单的理论化,使学生学起来全无兴趣。
再次,大学语文的学习也一样不能完全的唯书本,适当的加入最新作品包括网络作品。网络作品优劣不齐但是这并不影响教学中对这类作品的使用,相反可以更好学习全面地品读文章。不仅仅是从作品的“优”着手,同时能品出作品的“劣”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的良好途径,真正从全方位解读作品。
传统文学的重新解读,即可以选择学生部常见但是具有历史和传统价值的“新”的文学篇目,通过多方面的解读让学生产生自主的思考,当然这里要切忌不要将新的课文内容完全规范化地去教学,否则这些作品将会很快变成“新而不新”的旧文学生很快会失去对文章的兴趣,应该借助这些文章让学生自主地去适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方向、目的的转变。高中课改是值得学习的,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模式和内容下。大学语文更是如此。学习系统性不强,知识结构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和内容变化不大,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所以市面上教材很多,可是没有能够代表时代特性,又不失文学经典,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的课本。同样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端。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借鉴和学习高中课改中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是比高中语文教学更自由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没有高考这个尺度做衡量,没有功利性,改革起来实际上要比高中课改容易,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也就同样并不完全需要统一,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但总体上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目标、目的,无目标、无目的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就会很混乱,教学整体就会如一盘散沙,而教师则往往会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教到哪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这是必要的。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不要完全将自己或是“大家”的评论作为对文章认识的最终、最正确的观点,应该允许、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这句话时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学生的智慧也是无限的,他们的思维没有被经典完全固定化,他们的异想天开实际就是创造性的思考。规范化的教学长久以来不断扼杀着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认识总停留在古人的话、古人的认识或名人的话、名人的认识中,而不去理会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实际是对学生思维素质的最大提升。也是教学中迫切需要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