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课外阅读模式探索
作者:毛 冰
第四,每人要准备“演讲记录本”,听演讲时要做好笔记。这项要求不仅杜绝了听演讲时漫不经心的现象,培养了学生专注于“听”和速记的能力,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另外,“认真倾听他人谈话”是现代人际交往中起码的礼节,在课前演讲时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训。演讲笔记的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有时一个标题和几个关键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第五,每次演讲后,老师都要点评。这一条是对老师综合素养的检验,既要有相对厚实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知识,又要有基本的判断、分析、表达能力,还要有高出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使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每次只是重复几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就失去了指导性。点评的要领就是一条:不要笼统地表扬或批评,要紧扣具体的演讲内容进行点拨,学生才有所得。
3、阅读课:集中阅读,课程强化。
我校把阅读课纳入正式的课程设置,每个年级每周均设有一节阅读课,要求老师带学生到图书馆上课。这样就从制度的层面强化了师生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借助行政手段,以最基本的形式上的约束保证了全体学生进入阅读的殿堂。学校阅览室通常只陈设报纸和杂志,有时两三个班同时上阅读课就有些供不应求。我建议学校将书库中的散文随笔类书籍也陈列在阅览室供学生取阅,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图书馆的读物基本上是针对中学生选购的,有这条准入线做保障,阅读课最好采用自由阅读的形式,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使读书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最终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老师指手画脚过多限制和规定,剥夺学生的选择权,不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损害的将是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这显然是釜底抽薪的做法。所以,老师组织学生上阅读课,最佳的做法就是一言不发埋头读书专心做笔记,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自然会在老师无声的感召下,全神贯注投入阅读中。我坐在阅览室,每次从正在看的书页上抬起头来,看到偌大的阅览室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埋头静心阅读,心里真是倍感欣慰。但是,为了增强阅读的有效性,也为了便于指导,我规定上阅读课必须带笔记本,而且必须做不少于一页的读书笔记,下课即交。老师可以在浏览读书笔记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方向,发现他们在理解和筛选信息方面出现的偏差,并及时纠正。有了做读书笔记的要求,就杜绝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要求学生将“演讲记录本”和“读书笔记本”合二为一,使其成为写作的又一素材仓库。
4、假期作业:读整本书,写高质量的文章。
我从来反对学生寒暑假做练习册似的语文作业,布置那样的作业是一种懒惰的教育行为,有应付差事的嫌疑,似乎只要布置了作业就行,也不管这样的作业对促进语文学习有没有作用。实际情形是,学生毫无例外讨厌这种死板的作业,也因此对语文心生厌烦,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我给学生布置的假期作业历年来都是两项——看书,写作。看书的具体要求是:一,看整本书,至少看完一本,多则不限。二,看书时必须在书上圈点勾画,或批注。三,因为有第二条要求,所以必须是自己的书。四,因为是语文作业,所以限于文学书籍。写作有两条要求:一,寒假写一篇暑假写两篇,每篇不少于一千字的作文。二,必须原创,而且精心构思写作,力求和平时作文拉开距离,达到可以在校刊甚至更高一级刊物上发表的水平。开学我都是亲自验收这两样作业,每个学生看的书都要翻阅一遍,主要是检查看书是否认真。然后在班上隆重表扬书选得好,又看得认真的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班上有个叫姚康的学生,在听我推荐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后,喜欢上这个节目,听了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讲红楼后,利用高一放暑假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三大本《红楼梦》和周汝昌的一些红学专著,还看了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并写了洋洋数千字的书评。从这些书评了解到,这个学生看书的效率非常高,而且不是那种浮泛的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而是伴有思考的认真阅读。国庆节期间,他又看完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节后返校,他来问我:“老师,我想看《资治通鉴》,你说可以吗?”我一听吓一跳,别说学生,就是语文老师,有几个通读过《资治通鉴》?换个学生,我会毫不犹豫表示反对,但姚康超群的读书效率让我信服,我表示赞同,建议他最好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并能及时“学以致用”。
5、研究性学习:专题阅读,合作研讨。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这一理念很适合用来指导研究性学习和课外阅读。为此,我们有意识将研究性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某个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层次课外阅读,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有效性。比如学习教材必修一的散文单元,在课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后,我把冰心的两篇散文《霞》、《我的家在哪里?》处理成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课外阅读,查阅冰心的有关资料,并阅读更多冰心的散文,然后将收集的资料和读书心得汇编成册,最后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同学们从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对冰心的创作和文章风格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再参看其他小组的阅读研究成果,认识就更加全面了,思维和视野也更加开阔。同学们反映,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这已经足够了。
经过几年的持续探索,我们基本形成了课外阅读的“罗外模式”,并已在中高考语文成绩、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其中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督促是关键。如果课外阅读的探索始终只是单打独斗的个别行为,是不可能形成浓郁持久的读书氛围的,也不可能形成学生读写能力整体提升的态势。我们也认识到,课外阅读是比课堂教学要复杂得多的事情,需要摸索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这种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课外阅读的领域在不断扩大,阅读的对象也在日新月异,对课外阅读的研究就永远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
毛冰,广东深圳罗湖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