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语文学习与生活一路同行

作者:李春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崔峦老师说:“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仍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的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导致语文教学的视野日益狭窄,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影响了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此种现状,我校确立了“树立大语文观密切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的研究”课题,旨在把语文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联系生活 语文学习更精彩。
  
  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在教学中,将生活引入课堂,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像生活一样,不断揭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时,我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间摆上冬瓜和茄子两种蔬菜。
  师:你们能说说这两种可爱的蔬菜长在哪里?
  生(齐):菜园里。
  师:(板书:菜园里)现在,我们来到了“菜园里”,这里有冬瓜和茄子两种蔬菜,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跟小组同学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好吗?
  (同学们纷纷看、摸、闻各种蔬菜,并与小组同学议论。)
  生:冬瓜很大,茄子比较小。
  生:冬瓜的皮是青的,茄子的皮是紫的。
  生: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生:冬瓜很重,茄子很轻。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就像可爱的小燕子一样。现在,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好吗?
  
  (二)唤醒生活体验,理解运用语言,体会情感。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学习新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十分重要。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的联系,瞄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竟然就是语文的学习内容,感受到学习语文是那么有趣和实用。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引用,它就是(引读)—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
  生:有。
  师: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用怎样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的思念?
  生:(交流)(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邮件……)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打电话)外婆,您好!我是小宇。今天是重阳节,我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外婆,我特别想您,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每逢佳节倍思亲”啦!
  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
  师:(深情地)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变换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活学语文。
  杜威曾说:“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陶行知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因此,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一些形式灵活、生动有趣的活动,如:一分钟演讲、新闻播报……让学生有机会把生活中的见闻、感想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又活跃了语文课堂,让孩子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如:
  师:同学们,又到了“每日见闻”播报时间了,有请今天的小播音员。
  生: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播报一条新闻:最近几天,全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田安路噪音降低,市民可以过上更安静、舒适的生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为迎接明年农运会的召开,交警叔叔狠抓交通秩序,田安路两边的大屏幕上显示的噪音分贝数比以前小,都在70—75分贝左右。
  师: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谢谢你的新闻,让我们做一个自觉遵守交规的好公民!
  生: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怎样用饮料瓶制作不倒翁……
  师:这本领从哪学的?
  生:电视上学的。
  生:今天妈妈教我一个字谜,请大家也来猜猜: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竖连成山,笔画不多作用大,有它粮食堆满仓。
  
  二、拓展空间,走进生活学语文。
  
  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语言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们要构造一座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协同发展。这座桥梁就是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通过观察、实践和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世界……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产生最大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注意从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习渠道人手,善于发掘和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