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郁 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最宝贵的习作资源。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两相分离。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阅读、欣赏、吸收和表达。如果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吸收的同时,学会恰当地表达,即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那么语文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成效。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写作指导?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习作语言、掌握写作方法、加强仿写训练、实现习作的个性化表达。
  
  一、在阅读中积累习作语言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人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
  细细品读苏教版国标本六下语文教材中《理想的风筝》一文,不难发现,著名作家苏叔阳在这篇课文中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学生,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本。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①刻画刘老师外貌及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如“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并由此让学生联想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②文中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如“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领悟这段生动传神的自然景物描写为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铺垫。③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的语句。“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从中感悟刘老师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就能生动起来。
  
  二、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阅读的要求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都表明了阅读教学必须承载的作文指导功能。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这一方面,学生连写作文最简单的表达方式都没有把握,心中纵有激情涌动,也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关注、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理想的风筝》一文结构严谨,选材典型,其突出的表达方法就是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跳写板书”和“乐放风筝”,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抒情式的议论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的表达方法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①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②文章主体部分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感悟,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笑谈腿疾”、“跳写板书”,表现了他的坚强、乐观与风趣。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完美人格。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到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并不断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生所学的课例越多,学到的表达方法就越多,在作文时,就能根据习作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在阅读中加强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生作文大多是模仿作文,即依据教材中课文的某种写法进行摹写。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摹仿范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至叙事、描写等作文基本功,为创造性地独立作文打好基础。
  作家苏叔阳在《理想的风筝》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恩师上课和课余带领学生放风筝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位乐观向上、追求理想的优秀教师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积累的语言、掌握的写法,还必须通过“表达”即写作训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一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最想感谢的老师。①仿写开头和结尾。《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结尾处提到了“理想的风筝”,含蓄深刻,并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读了让人潸然泪下。学生的仿写很精彩,如“朗朗星空,悠悠师心。我要用最深最深的谢意作诗行,写下您的声音和目光!”“老师,您那透明如水的眸子里,饱含着对我们的殷殷期待。作为您的学生,我们一辈子也走不出您深情的目光……”②仿写主体部分。学习作者选取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全面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③仿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作者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他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却挥之不去,这种赞美与思念都凝聚在对刘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上。学生在习作中,也能选取

[2]